藝術院校發揮優勢助力中小學美育提升
在發展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作為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藝術教育越來越被重視,許多學校更是把藝術教育作為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抓手,但由此也出現了藝術教育泛化甚至泡沫化等現象。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照耀世界的明亮之光,借助這種光,你能看見真相、真理和善良,在這種光照之下,你會體驗到一種奉獻精神和毫不妥協的精神。”真正的藝術教育要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和理解,培養對藝術的表現力和創造力,而不僅是看似熱熱鬧鬧的唱唱跳跳、涂涂畫畫。我們看到,一些學校在新美育的實施層面還存在不足之處。
第一,忽視學生藝術感受。有的學校過于注重理論課程和技能培訓——以音樂學科為例,教師對學生主要進行音樂基本理論的講授和技能訓練,有的小學從一年級開始就讓學生記五線譜、唱音階、認識音樂符號,卻不注重學生的藝術感受和體驗。
第二,教學方法單一。有些中小學開設的音樂、美術等課程,授課過程依然是以灌輸為主,缺少記憶聯想、趣味故事等教學內容,也缺少幫助學生發揮想象力、創造力的措施。比如美術教學,大多是臨摹教師提供的范本,要求畫準形狀、比例、顏色,這樣的教學方法很難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是將美術課上成了與其他學科高度雷同的課程。
第三,難以體現個體思維。藝術體驗應該是獨特的、個性化的審美體驗,但傳統藝術教育經常會忽視學生的個性表現。比如,美術課會灌輸給學生固化的、統一的、標準的思維,并先入為主地教學生畫一些模式化的東西:畫太陽就一定是紅彤彤、笑瞇瞇、光芒四射的樣子,畫花朵就一定是紅色、盛開的樣子,畫大樹就一定是筆直、高大的樣子……千篇一律的規范體現不出學生的個體思維。在構圖方面,有的教師甚至要求學生統一從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等標準圖形畫起,美其名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這種做法抹殺了學生的創造力,與少年兒童的接受心理不匹配,容易使學生對生活中的美無動于衷,對生動有趣的物象不會畫也不敢畫,更會使學生的畫作沒有心靈感受。
新美育的內涵和外延更為豐富和厚重,應該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浸潤學生心靈。在傳統藝術教育向新美育轉型的過程中,藝術類高職院校大有可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中小學美育進行幫扶。
建立美育創新實踐基地。藝術院校可以與中小學簽訂美育合作協議,建立美育創新實踐基地,將美育從中小學的課堂延伸到更廣闊的空間,讓中小學學生可以廣泛參加音樂演唱、美術設計等藝術實踐,實地參觀藝術職業院校并參與不同門類藝術作品的創作。美育實踐體驗能夠加強對學生的美育熏陶,引導學生構建健康積極的審美人格。
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借助藝術院校的專業美育師資優勢,中小學可以加強對現有美育教師的培訓培養,將注重理論講授向注重教學實踐傾斜,有針對性地幫助中小學開齊開足開好美術、音樂、戲劇、書法等藝術課程,充分挖掘各學科美育元素,打破學科壁壘,讓諸多課程與藝術教育相互滲透、相互融合。
合作推進美育轉型。結合自身教學實際,中小學可以利用藝術類職業院校的專業資源聯合開發校本教材,邀請表演藝術家和藝術院校雙師型教師在中小學教學或舉辦現場活動,選派中小學美育教師參與職業院校文藝作品排演,為藝術院校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平臺,合作推進傳統藝術教育向新美育轉型。
提升學生美育素養。藝術院校可以充分發揮專業優勢,針對不同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幫助學生掌握1-2項藝術特長,還可以幫助中小學設計、組織、指導開展針對不同師生群體的歌詠比賽、書畫比賽并舉辦藝術周、文化節等活動,豐富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郁的美育氛圍。同時,藝術院校也可以借助中小學的美育實踐基地,舉辦藝術作品展演、“高雅藝術進校園”等綜合性文化活動,多渠道、全方位發揮美育平臺作用。這些活動可以豐富雙方學生的審美體驗,激活學生的審美情感,既助力藝術院校學生做到“知行合一”,又引導中小學生欣賞他人之美、發現自我之美、體驗相互成就之美。
(作者:周艷艷,陜西藝術職業學院基礎部副主任)
《中國教師報》2021年11月10日第6版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