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穎芬:音樂存在于每個人的內心,不分彼此無止無休
每當華燈初上的時候,鄭穎芬的腦海里就會閃現出《東方之珠》這首歌,這時的香港正是一天中最美的時候,因為它剛剛從白天的匆忙之中放慢腳步,有了一點點的悠閑。
在鄭穎芬的意識當中,如果用幾個詞都概括香港的話,應該是中西合璧、友善的、有活力的,作為前幾年在香港嶄露頭角的青年歌手,鄭穎芬一口氣在內地和港島舉辦了近十場獨唱音樂會,而她的演唱風格如同她概括的香港城市的特點一樣,中西合璧、不拘一格。
香港這個地方是多元化的,特別是在回歸之后,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各種音樂文化,所以鄭穎芬通常會演唱一些鄧麗君的金曲,還有外國歌劇的選段,還有中國民歌片段,還有一些古箏的自彈自唱,對她而言,每一個觀看演出的觀眾一定能從她的音樂會里找到喜歡的東西。
或許中國香港的一些觀眾們從沒有接觸過民歌,那么在鄭穎芬的音樂會中除了會唱粵語金曲之外,還會唱一些民歌,于她而言,這是一種音樂方面的推廣,令人們沒有想到的是,鄭穎芬的演唱曲目中還有不少傳統的經典歌曲,在香港這樣一個高度商業化的社會,傳統的老歌會有市場嗎?
鄭穎芬表示,傳統的老歌在經歷了那么長的時間,如此漫長的歲月,而這些歌曲還能夠留下來,沉淀下來,就是因為有一個傳承,不像流行樂壇里的一些口水歌一般,突然火起來,可過一段時間就沒人再想起,而經典歌曲不論什么人唱,怎么唱,依然會有很多人喜歡。
在鄭穎芬的音樂會中,很多都是父母輩的觀眾,音樂會結束的時候他們往往都會在后臺等待鄭穎芬,告訴她自己在年輕的時候就很喜歡這些經典歌曲,到了香港那么多年的時間當中,終于又聽到這些歌曲了。
鄭穎芬從小熱愛音樂,而追求音樂是她一生中最大的夢想,追求夢想也為她的人生帶來了精彩和輝煌,2011年7月31日,鄭穎芬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行了個人演唱會,由此也成為首個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行個人演唱會的中國香港歌唱家。
最令鄭穎芬印象深刻的是謝幕之后,臺下掌聲雷動了將近三分鐘,這個時刻是讓鄭穎芬永生難忘的,也是她人生中聽到的最長的喝彩。
鄭穎芬已是香港的青年歌手,以甜美歌聲以及積極正面的形象被人們關注,同時還用許多時間為一些社會組織和民間團體工作,她被選為香港新來港人士服務基金會的形象大使,他們將籌到的經費用到貧困孩子的身上,基金會透過她去親近小孩子,帶著孩子們去海洋公園感受大自然,還有逢年過節會去探訪老人,凝聚社會的力量。
鄭穎芬表示去探訪老人時覺得這些公公婆婆眼睛是發光的,所以經常會去給老人們演唱歌曲,逢年過節也會送一些小禮物,或者陪伴老人們玩一些小游戲,對她而言為這些老人唱歌不是開獨唱音樂會需要那么多的準備,可以是輕松的,可以隨口就唱,老人喜歡什么就唱給他們聽,這種演唱方式是她很享受的方式。
于她而言“施比受更有福”,意思就是以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別人,比自己接受別人的幫助更是一種幸福。
在港島熱鬧的商業區尖沙咀附近有一間鄧麗君主題咖啡館,很多鄧麗君的歌迷到了香港都要來這里坐一坐,鄭穎芬在演唱會上經常唱鄧麗君的歌,很受大家歡迎,而閑暇的時候,她也會來到這里跟鄧麗君的歌迷一起唱歌,懷念他們心中的偶像。
這里是香港唯一的鄧麗君主題的咖啡廳,很多時候,歌迷會在這里進行卡拉OK比賽,那么鄭穎芬會義務為歌迷演唱,同時聲線甜美的她也被歌迷親切地稱呼為“小鄧麗君”,鄭穎芬表示每次演唱的時候歌迷們都非常熱情,自己也能找到很多回憶,因為年幼的她就很喜歡鄧麗君的歌曲,現如今又能去演唱她的歌曲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鄭穎芬有四分之一的印度尼西亞的血統,奶奶是地地道道的印度尼西亞人,年幼的時候,鄭穎芬父母工作繁忙,于是基本上是跟著奶奶長大的,睡覺時鄭穎芬經常吵著要奶奶講故事,但是語言不通的情況下,奶奶只能給她唱歌,而這些歌曲就是來自她的家鄉。
鄭穎芬在香港開設了一家音樂學校,推廣和普及音樂教育,來向鄭老師學習音樂的并不全是孩子,有很多喜歡音樂的成年人也會在業余時間聚集到一起唱歌,并且接受鄭老師的指導,他們的水平參差不齊,但是內心的快樂都是一樣的,或許是音樂年輕時忙于工作,或者照顧家庭,于是錯過了學音樂的最好階段,退休之后才重新學習音樂于他們而言已經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了。
鄭穎芬把這些學員帶上了專業的舞臺,讓他們享受內心的音樂,這一刻,他們的開心之情無法表達,只能從他們的歌聲中聽出來,香港沙田文藝合唱團是第一支從香港到內地去參加“歌聲與微笑”的合唱團。
在鄭穎芬看來,音樂存在于每個人的內心,不分彼此、無止無休、永遠帶給人快樂。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