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樂幫扶“星星的孩子”,95歲音樂家曹鵬登上慈善獎領獎臺
9月5日,已95歲高齡的上海市交響樂團國家一級指揮曹鵬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登上了第十一屆“中華慈善獎·上海提名獎”的領獎臺。
“耄耋之年仍親執指揮棒,用音符點亮星星的孩子。用近一個世紀的時光,譜寫著音樂與愛的交響。”
在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蔣蕊宣讀頒獎詞的聲音中,已95歲高齡的上海市交響樂團國家一級指揮曹鵬拄著拐杖,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登上了第十一屆“中華慈善獎·上海提名獎”的領獎臺。
9月5日是全國第五個“中華慈善日”。當天上午,以“疫情中的公益慈善力量”為主題的“2020年中華慈善日上海主題活動暨第十屆上海公益伙伴日開幕式”在公益新天地園區舉行。會上,第十一屆“中華慈善獎·上海提名獎”獲得者等接受頒獎,第十屆“上海公益伙伴日(月)”系列活動的序幕也由此拉開。
20個第十一屆“中華慈善獎”上海市提名獎獲表彰
澎湃新聞記者從儀式現場了解到,此次獲得第十一屆“中華慈善獎”上海市提名獎的個人、企業與項目共有20個。他們是全市公益慈善力量的代表,是大城大愛的傳播者,為上海慈善事業發展起到了典型引路、示范引領的作用。
其中,慈善楷模有5位,分別是曹鵬(上海市交響樂團國家一級指揮)、劉紅娣(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主任醫師)、畢原鴻(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閘北地區辦事處退休職工)、張志勇(上海張志勇公益服務社理事長)、蘇淳瑩(上海青浦區私立安喬幼兒園園長)。
老音樂家曹鵬已屆耄耋之年,始終堅持用音樂投身公益慈善事業。14年前,他自費首創中國第一個非職業交響樂團——上海城市交響樂團,至今免費開展超200場演出,輻射聽眾超100萬人次,帶動社會各界捐款捐物數百萬元。
曹鵬還常年不懈地用音樂幫扶“星星的孩子”(即自閉癥患兒),作為“天使知音沙龍”最年長的志愿者,他根據孩子們的特長和愛好,建立了“天使知音合唱團”“銅管五重奏”“管樂小合奏”等專業隊伍,為他們排練演出改編樂譜等,并幫助他們登上國際舞臺,參與各類大大小小音樂會逾百次,讓一個個瀕臨絕望的家庭看到了希望。
已于今年8月1日因病去世的畢原鴻,是一位將“小愛”轉化為“大愛”的退休老人。生前,畢原鴻、毛怡夫婦將畢生積蓄、房產等全部裸捐,設立專項基金,貢獻給上海慈善事業。他們在經歷了失去一對兒女的痛苦后,為實現兒子捐房子建希望小學的遺愿,2009年拿出賣房的40萬元用于援建陜西邊遠山區一所學校;2014年,向閔行慈善基金分會捐贈慈善款20萬元,設立“畢明慈善專項基金”;還作了遺囑公證,明確去世后將全部財產包括價值600萬房產用于資助困難家庭品學兼優的學生。
2018年愛人離世后,畢原鴻將愛人名下100萬元,捐助貧困大學生學費。今年8月1日,89歲的畢原鴻老人因病去世。
全市疫情防控社會捐贈累計收入18.75億元
當天舉行的活動儀式上,上海市民政局還播放了“疫情中的公益慈善力量”宣傳片,反映了全市公益慈善力量在今年抗擊疫情戰斗中,立足上海、援助湖北乃至海外的情況。
據介紹,疫情阻擊戰打響后,上海全市公益慈善組織和個人,迅速吹響愛心集結號,踴躍通過捐款捐物、出人出力等各種方式,線下線上同時發力,支援抗疫一線。截至2020年8月24日,全市疫情防控社會捐贈累計收入18.75億元,累計捐贈支出18.26億元。
除了直接捐贈,疫情期間,上海社會組織還接受了4單抗疫慈善信托,總計近1000萬元的信托資產及其收益,將全部用于補助上海援鄂一線的醫護人員、采購捐贈抗疫設備物資,以及捐助上海、武漢兩地醫院開展新冠肺炎診療項目等等。
另有一些社會組織在捐助上海、湖北的同時,還支援海外抗疫,體現出上海全球城市的定位,展現上海和中國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
此外,抗疫期間,上海全市累計有8000多位醫務社工、工會社工、司法社工、社區社工、兒童社工等在各自機構、社區、單位開展志愿服務。
來自上海市民政局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創建公益基地7600多家,“公益上海”平臺為本市志愿者發放“公益護照”近35萬本;慈善信托作為慈善事業的新事物,在本市得到快速發展,目前本市共備案了慈善信托16單,財產總規模近1.5億元。
同時,“藍天下的至愛”“一個雞蛋的暴走”等慈善品牌深入人心,彰顯了上海慈善事業的蓬勃活力。此外,慈善超市作為社區慈善的公益平臺,發展到232家,實現了街鎮(鄉)層面的全覆蓋,在匯集社會資源、助力扶貧幫困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