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學習不只是技術,是音樂修養和品味,是體會快樂
鋼琴、小提琴、大提琴、長笛、二胡、古箏……現在幾乎每家孩子都會學習一種樂器。看上去真的是五花八門,孩子們多才多藝。
可是學琴的背后,真相是什么?
美其名曰提高音樂素養,父母打著,罵著,威逼利誘著,讓孩子考級,10級一考過,孩子不想練琴,甚至再也不碰琴了,也就隨他了。這是為什么呢?
實際上,父母送孩子學琴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上初中,考高中時,能憑一技之長,獲得一個優錄名額。
我認為,現在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還沒有真正的音樂素養教育。
社會上充斥著各種樂器學習班,聲樂學習班,它們都是用來學習技巧的,并不是學習如何欣賞音樂。學校的音樂課,也是對音樂基本知識的學習,為了應付音樂考試。
音樂能滋養人的心靈。
看過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嗎?里面的馬修老師,用音樂滋養那些“壞”孩子的心靈,使得他們不再是一盤散沙,不再經常惡作劇,不再自暴自棄。而是引發出孩子們天然的向上向善的美好品格。
放牛班的春天
喜愛音樂,是對音樂發自內心的愛,是沉浸在音樂中就能排解憂愁,是在音樂中充滿幻想,是用音樂就可以交流,是被音樂激發出靈感,是聽了音樂就可以緩解一天的疲勞。
愛因斯坦小時候,特別喜歡拉小提琴。他每天刻苦練習,但連父母都聽出來他拉得太蹩腳。他去請教一位老琴師,老琴師在聽了他的破綻百出的曲子之后問他:“你為什么特別想拉小提琴想?”他說:“我想成功,想成為帕格尼尼那樣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老琴師問:“你拉小提琴時快樂嗎?”“非常快樂!”
于是,老琴師說:“孩子,你拉小提琴,是為了成功,獲得快樂。而你現在已經很快樂了,又何必要成為帕格尼尼那樣偉大的人。世界上有兩種花,一種能結果,一種不能結果,可它們同樣美麗。比如玫瑰和郁金香,它們都能在陽光下自由開放,這也就足夠了。這才是成功的智慧。”
后來愛因斯坦再也不沉迷于練小提琴中,而只是把拉小提琴作為一種獲得快樂的方式。也因此,我們收獲到一個大科學家,而不是蹩腳的小提琴演奏者。
愛因斯坦拉小提琴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愛音樂,不是一定要學會某樣樂器,不是一定要考到十級,不是非要獲得某種成就。
如果演奏樂器已經讓你成為一種痛苦,如果學琴已讓孩子厭煩透頂,那么,孩子怎么可能真心愛上音樂,怎么能從音樂中獲得快樂?怎么能感受到音樂的美妙?
音樂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品位,它不是技術。
培養孩子的音樂素養,不是讓他學會幾種幾種音樂技能,而是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提高其對音樂的欣賞能力,從中體會到快樂,陶冶情操,修身養性。
許多孩子按部就班,學會了一種樂器,每天練習著貝多芬、莫扎特的名曲,從手中彈奏出來的樂符雖然很精準,但卻少了一種生命的感動。
提高孩子的音樂修養和品位,這不是立竿見影的事情。這是補習班無法教出來的。
對音樂的愛好,更多的是來自家庭的影響。父母們首先自己要學著欣賞音樂,喜愛音樂。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慢慢地會走進音樂,愛上音樂。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