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樂人發起“生·聲不息”行動:讓音樂治愈艱難撫慰人心
“那浮沉的云,潮起潮落的海洋,無論你是快樂悲傷,月亮總是掛在天上……”一把女聲配一把童音,歌曲《生命》緩緩流淌出來。
9月24日,歌手左伊玄的新歌《生命》上線發布,這也是葉國輝 、宋思衡、田汨、甘世佳等上海音樂人聯合推出“生·聲不息”系列音樂公益行動的首支公益歌曲。
“生·聲不息”系列音樂公益行動旨在后疫情時代,呼喚人們加強抗疫的決心,重燃對生活的美好向往。
作為本次公益活動的發起者,左伊玄畢業于四川音樂學院,2018年8月憑借單曲《這是我的幸福》進入華語樂壇,首發單曲由音樂人黃舒駿作詞作曲。隨后,她推出專輯《關于幸福的左思右想》,并獲“華語金曲榜季度最高播放新人”大獎。
公益歌曲《生命》創作于去年,這首歌也伴隨著她和家人經歷了疫情,“過年期間,我們一家人有過短暫的分別,重聚讓我們更加彼此珍惜,身體的健康與家人的陪伴是最重要的。”所以左伊玄也將自己在疫情中的體驗融入到新歌中。
生活中,左伊玄是三個孩子的母親。這一次,她帶著4歲的女兒一起演唱了《生命》,童聲干凈、清澈,非常治愈。
“孩童的聲音是最美好的,人類很多音樂的起源都是從人聲開始,幼小的、純真的童聲就是美好的音樂。”聽完《生命》,上海音樂學院教授葉國輝說,特殊時期,音樂尤其有治愈和撫慰人心的作用,可以給人的心靈撒上陽光。
那么,怎么才能創作出治愈型的音樂?
歌詞是一首歌曲畫龍點睛的地方,作詞人甘世佳總結了幾個規律:一是宜靜不宜動,安靜的要比動的好一些;二是宜緩不宜急,溫柔的要比急促的好一些;三是宜淡不宜濃,淡雅的詞猶如微風輕輕拂過面頰,比濃油赤醬的詞更有療愈的效果。
田汨是《生命》的作曲,對他來說,能讓聽者共情,就是最好的治愈。“我寫歌的時候傳遞的是我的真實情緒,聽的人如果可以抓到,我們在不同時空交流,那么這種共情本身就是治愈的。”田汨說,情感缺口打開了,讓人好好哭一場,也是治愈。
在“生·聲不息”系列音樂公益行動中,對治愈型音樂的創作,幾位音樂人也表示了期待。
葉國輝說,音樂是多元的,治愈型音樂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和社會需求,有需要的話他會多參加。
田汨形容他是“拋磚引玉”的那塊“磚”,他在音樂行業認識很多有才華的音樂人,他可以做橋梁,把更多“玉”引進來。
“有時候接到委約創作,俗稱‘命題作文’,會框定創作范圍,情感表達相對沒那么直接。公益創作可以自發地表達、自發地創作,可以表達真情實感,這是很舒服的。”田汨笑說,同行們可以來公益創作里,盡情體驗一把“直抒胸臆”。
鋼琴家宋思衡同樣對“直抒胸臆”很向往,“我們平時的創作會受到很多額外因素影響,比如是不是流行,特定人群是不是喜歡聽,真正好的作品不應該想這些,坦誠最重要,真真實實地把自己的感情寫進去。這個活動恰恰給了我們機會,出一些好作品。”
接下來,包括《生命》在內,“生·聲不息” 系列音樂公益行動將陸續推出5首正能量新歌,在QQ音樂、網易云音樂、蝦米音樂等多個平臺上線。
此外,這群音樂人還將帶著音樂走進社區、養老院、康復機構,關注殘障人士和困境兒童等群體,“希望我們發出一點微微的光,幫助到更多人。”左伊玄說。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