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陪伴計劃”走進音樂廳用音樂陪伴和幫助孩子成長
音樂像一個最好的朋友,一直在那里,等待召喚,陪伴成長。
在音樂的世界里,從不孤單。
9月22日晚的星海,音樂陪伴著一群來自這個城市各個角落的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度過了一個美好的傍晚和夜晚。
夜正濃,星光璀璨。
“音樂陪伴計劃”是一項專注于用音樂陪伴和幫助孩子成長的公益藝術教育項目,于2018年11月29日正式啟動。音樂陪伴計劃依托于星海音樂廳這一專業的藝術平臺,透過音樂會、沙龍、培訓、參觀等形式,用音樂陪伴和療愈孩子心靈,讓特殊兒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重癥病患兒等需要幫助和關愛的少兒群體獲得音樂的啟蒙和滋養。
“音樂陪伴計劃是一個溫暖而有力量的公益項目,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接觸音樂、學習音樂、愛上音樂的機會!鼻劳卣拐\信專項基金董事長彭濤如此說道。
而迄今為止已經連續做了15年的“走進交響樂·相約音樂廳”是由廣州交響樂團和星海音樂廳在2006年共同推出的純公益普及音樂品牌,免費邀請定向觀眾參與。這一次,在場次有限的情況下專門拿出一場來支持音樂陪伴計劃,還是歷年來首次。
廣州交響樂團團長陳擎稱:“希望今天得到音樂陪伴計劃幫助的青少年朋友們,從此能夠讓音樂在你的生活中、心靈中,播下一顆種子,將來發展成參天大樹,等若干年后,你們回到這個計劃中來,為今后的青少年貢獻自己的力量!
音樂陪伴計劃樂器坊啟動儀式暨“玩樂課”:
“體會著生活中的節奏,你就能進到音樂的世界里”
晃動時有巨大轟隆聲的雷音鼓、能模仿海浪聲音的海洋鼓、發出類似蛙鳴聲音的蛙鳴筒、聲音像雨滴聲或溪水流動的雨棍,還有音磚、藤條沙筒、蛙鳴筒、高音箱型木琴、金杯鼓、康佳鼓、低音箱型金屬琴、顫音器……
338件來自全世界各地的特殊樂器,令音樂陪伴計劃樂器坊成為一個人人艷羨的樂器寶庫。
這批四處搜羅的小眾樂器來之不易!斑@批樂器得到了恤孤會和渠道拓展誠信專項基金的大力支持,我們在四月份疫情逐步緩解的時候,開始構思音樂陪伴計劃的樂器采購!毙呛R魳窂d副主任王冬云介紹,“如何為孩子們買到適合的優質樂器,我們花費了很多心思,團隊都很投入!
星海音樂廳副主任楊震忍不住悄悄透(xuan)露(yao),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我偷偷去玩了一下,每件樂器發出的聲音都特別純正。作為錄音師,當中很多樂器,我們平時也只是在編曲軟件的音色庫里面聽到過,特別是一些小件樂器,我還是第一次見!”
這些樂器以打擊樂器為主,其中很多屬于原本性音樂教學法常用的樂器,還有拉丁的打擊樂器,教學法、音樂風格、形式等暫未普及,對于帶領的老師來說也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為什么大部分都是打擊樂器?融合教育音樂教師鄭哲佳為孩子們解答:“打擊樂最容易發出聲音,能滿足孩子制造音響的欲望,降低學習上的挫折,對自我成就也很有幫助;同時這些樂器也很適合用于團體合奏活動,非常適合團體活動;再者,有音高無音高的樂器都有,讓音樂活動的設計有很大的空間。”
另外,“打擊樂可以帶來作用特別多,比如從身體生理層次來說:會有身體的協調、肢體控制,觸覺練習等;從社交層面來說:傾聽、觀察、專注、分享、合作、尊重、互相支持等!
在玩樂課上,鄭哲佳老師帶領孩子們認識了這批難得一見的樂器。
原來,雨聲、雷聲、蛙聲,也是音樂!
第一次知道原來音樂并不是自己以前理解那樣,一開始還羞澀不敢動彈的孩子,從好奇地輕輕敲打、搖晃著手中的樂器,到忍不住被可愛的聲音吸引,舒展開來,用力讓手中的樂器發聲,并逐漸配合著鄭哲佳老師的指引,體會著用速度、力度來控制樂器的聲響。
在接下來廣州交響樂團首席定音鼓張立德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漸入佳境,共同演奏了幾首曲子,還有兩個孩子被張老師點到臺上solo了一小段。
“孩子們完全不懂樂器,但表現得竟然這么好!”張立德老師好像比家長們還開心,“不一定要求他們學會技術,但是他們能感受音樂,領略音樂或更多的藝術門類,就很棒!”
打擊樂器是一種講究節奏的樂器。在他看來,節奏是人與生俱來的,每個孩子都能掌握,只是需要有人引導他們發現,并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走路、說話、寫文章,都有節奏,慢慢體會了,他們就能進入音樂這個世界!
他希望,除了音樂廳,家長、社會各界都能一起合力,用音樂來陪伴孩子們,讓音樂成為豐富、滋養他們心靈和生命的力量。
“走進交響樂·相約音樂廳”普及音樂會:
“不來音樂會,你們可錯過了一個億”
音樂會延續了音樂陪伴。
一直都很颯的廣交指揮景煥,在這場音樂會上“兼職”主持和講解員,風趣、幽默的表達跟她的指揮水準一樣令人驚艷。
她向孩子們介紹了樂團的組成有弦樂組、木管樂組、銅管樂組、打擊樂組,詳細介紹每一種樂器的特點,相應的樂手就會show一小段音樂,引發孩子們熱烈的掌聲。
當她介紹場上樂手用到的小提琴,最貴的價值近一個億時,孩子們驚嘆不已,而她隨即的一句“不來音樂會,你們可錯過了一個億”,讓大家捧腹大笑。
輕柔的、歡快的各個聲部的音樂在音樂廳次第響起,當長號樂手俏皮地來一段“新聞聯播”音樂,孩子們樂了。這還不止,還有“喜羊羊”“祝你生日快樂”以及熟悉的蘋果手機鈴聲,觀眾席上傳來會心的笑聲。
原來,音樂一直都陪伴在生活的左右!
每一首曲子,都經過精心挑選,頗有含義。
致敬貝多芬250周年誕辰的《命運》第三四章,圓號嘹亮響起時,正如景煥所說,光明頓現,希望在眼前。正如經歷了疫情嚴冬后,迎來的春天。
場上延續不絕的掌聲,是孩子們聽懂音樂含義后的回應。
去年星海音樂廳一次音樂工作坊上,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在主題演講中強調音樂的功能——服務(service)。
無論是“音樂陪伴計劃”,還是“走進交響樂·相約音樂廳”,都延續和展示了這種公益性、服務性。
無論是特殊孩子,還是普通孩子。
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
因為有了音樂,在這個充滿愛的世界里,不再孤單。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