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中國樂派”課程體系的學科基礎及實施路徑
近日,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北京大學聯合主辦的教育類學術期刊《大學與學科》雜志創刊號正式出版發行。教育部高等學校音樂與舞蹈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教授在雜志創刊號中發表文章《構建“中國樂派”課程體系的學科基礎及實施路徑》。
中國音樂學院院長、教授 王黎光
一、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歷史與現狀
中國音樂源遠流長,音樂教育也跨越千年。早在西周時期,中國已經建立系統的樂教體系,并成立專門的機構“大司樂”進行管理。西周建立的“樂教”體系以“育人”為鵠的,培養貴族子弟“樂德、樂語、樂舞”。孔子“私學”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重視音樂內容,亦將官學的音樂中的育人功能充分發揮。而自秦漢時期,樂教的育人功能,逐步過渡到“樂府”以“藝”為核心的技能訓練。可以說,在中國樂教歷史中,“人”體系與“藝”體系是相存且互為消長。音樂教育以“藝”為基礎,但最終要發揮培養“人”的功能。
近些年來,中國的音樂教育取得了輝煌成績,培養了很多國際頂級藝術家。盡管在近代“西學東漸”的潮流中,中國音樂教育幾乎完全借鑒西方音樂教育體系,但中國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始終沒有忘記中國五千年文明所形成的優秀樂教體系的傳世精髓。中國第一代國家領導人有創見性的倡議成立中國音樂學院,為集中人力、物力建立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提供了有力的保證。中國音樂學院建校五十五年來,始終沒有停止探尋中國現代音樂教育體系的腳步。2017年,中國音樂學院“音樂舞蹈學”入選國家一流學科建設目錄,作為中國音樂學院唯一的學科,音樂舞蹈學學科建設的核心內容依然是如何構建中國音樂教學體系,這是中國音樂學院的“初心和使命”。但我們還是要承認,中國音樂教育體系建設的艱難,形成的理論體系(包括音樂學、作曲和表演藝術)還有很大的完善空間,此外,依然缺乏世界一流的教材、教學曲目,藝術教學的系統化、標準化也不夠。雖然中國音樂學院名師云集,行業精英人才眾多,但距離世界頂級音樂學院依然有很大差距。這些不僅是中國音樂學院,也是音樂舞蹈學科未來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進入新時代,中國音樂學院提出構建“中國樂派”課程體系,作為學科建設的核心內容,明確重點立足于人才培養,全面建設中國音樂理論、中國音樂創作、中國音樂表演為一體的多層次教學體系,為進一步構建完善的中國音樂教育體系奠定了基礎。
二、“中國樂派”課程體系的依據
音樂舞蹈學的學科建設,對于國家軟實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學科建設堅持藝術規律,扎根中國大地,汲取“古今中西”樂教精髓,吸收國際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全面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音樂與舞蹈學科遵循藝術學科的獨特性,并非簡單類比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科學。音樂學科基于自然現象,依托抽象的音響,凝聚人類的文明精髓,彰顯人類精神風貌,更成為展現時代風貌的窗口。“中國樂派”課程體系尊重藝術規律、教育規律,在中西教育體系的基礎之上,建立符合中國未來發展的學科體系,不僅進入世界藝術學科的一流前列,也實現跨越發展、超越引領。“中國樂派”課程團隊建設首先明確人才培養的基本標準,根據學科專業建設方向,以職業定位與就業為導向,依據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來確定課程體系建設的標準,進而逐步完善整個教育教學管理體系,不斷提高學生在專業學習上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課程體系的構架
在西方音樂教育體系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中國樂派”課程體系繼承中國傳統樂教中“育人”的教育理念。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堅持“承國學、揚國韻、育國器、強國音”辦學理念,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中華文化底蘊和全球文化視野、掌握扎實音樂理論知識、具有過硬專業技能的優秀專門人才。以人才培養為中心,遵循藝術教育規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的中國音樂高層次人才。基于此,我們提出中國樂派課程體系,重點打造“8+1”課程群、“思政+X”課程群。
(一) “8+1”:為樂
“8+1”,即學科基礎課+專業主課,是學校通過多年努力和探索制定的,是為了更好地為本科生夯實理論基礎的本科根本標準。“8”指具有中國樂派特色的八門核心課程,具體包括音樂理論基礎、和聲、曲式、復調、配器、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中國傳統音樂共8個課程群。所有專業必修,強化中國樂派的課程支撐,為世界音樂貢獻中國音樂課程資源。“1”指專業課,包括專業主課和專業實踐課。音樂學科的專業課具有其獨特的藝術特點。“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這是對音樂專業藝術實踐重要性乃至絕對性的真實寫照。“1”是專業歸屬,是核心競爭能力。全世界都是采用“一對一”或者“多對一”的形式授課。可以說,頂尖藝術人才都是教師因材施教的“私人訂制”。由于藝術學科的實踐性強,專業課也不只是簡單的課堂傳授,還需要大量的藝術實踐的內容。中國音樂學院在“8+1”“X”選修課等方面設立帶頭人,搭建教學團隊,并給予政策支持,鼓勵一線教師積極參與競選團隊帶頭人。我們要求在以往學科的積累之上,全面進行課程內涵化建設,構建精品課程體系。
長期以來,音樂藝術教育的專業標準不在系統的學科文本中,而是在教授的頭腦中。由于教師認識和水平不同,使得我們的標準并不統一。這一點不利于藝術教育的發展。此外,以往重要的技術理論課程,僅在指揮和作曲專業中開設,這一點也不利于音樂學科學生的專業基礎。此次課程改革將八門課作為全體音樂專業學生的基礎課程,有力提升中國音樂學科的教學基礎。總而言之,“8+1”課程改革旨在建立獨立音樂院校課程的國家標準。
(二)“思政+X”:為人
思政課也是音樂學科專業課。當代藝術院校要思考思政課與音樂的關系問題。“音樂的思政、思政的音樂”將成為藝術院校思政課改革的重要理念。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于藝術院校學生而言,就是為今后創作出好歌曲作品、好器樂作品、好理論文章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旋律為首、和聲為魂、節奏為根,節奏感是我們音樂學子的天性,順之先牢記,隨后深領悟。創作專業的學生可以從作品分析切入,只有為新時代謳歌,為中華民族復興謳歌,才能在創作中成長自己、成就作品和奉獻國家;理論專業的學生更是可以從創作的靈性、靈氣、靈魂中取得全面藝術實踐的收獲,成為新時代理論研究和藝術管理事業的國家智庫人才。我們會領悟到治國理政的規律和音樂創作規律一脈相承。“治大國如烹小鮮”的道理也正是如此。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和《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中國音樂學院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專業教育合力,提出“思政+X”課程體系建設構想。“思政+X”是國家規定思想政治類課程,以及應用性人文教育的課程。其中,“思政”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X”是全面人文素養課程,是音樂專業學生的“基礎底蘊”,力圖在藝術學基礎上,逐步加入哲學、歷史學、教育學、管理學、工學等方面的課程,形成“大人文”“大社科”“大自科”的選修體系。課程在英語、體育、第二課堂等基礎上,加入如藝術概論、國學入門、中國古典文學精讀、西方文學精讀等,提升藝術學生的整體文化素養,讓學科更加豐滿,學術標準更加明晰、準確。
四、結語
“教書是第一工作,上課是第一責任”,音樂學科要繼續堅守教育本分和教育初心,讓教師潛心教書育人,更好地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的引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8+1”課程群、“思政+X”課程建設為人才培養改革的核心部分,也是中國音樂學院乃至中國的音樂與舞蹈學科面臨的最重要的課題。以“音樂藝術院校特色化思政課教學內容與教法”的教學探索與改革為抓手,融通音樂藝術與思政教學,不斷提升教學的實效,而在此基礎上打造的人文通識課程,對于一流藝術家的培養至關重要。中國音樂學院倡導建設“中國樂派”,不只是時代經典作品的積累,更存在于潤物細無聲的音樂教育之中。以人才培養為引領的教學改革,促使我們逐步完善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最終達到全面提升中國國民素質,彰顯大國文化軟實力,這既是中國音樂學院的文化擔當,也是全國藝術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