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人劉歡:國內很多家長音樂教育陷入兩個極端
在某期《鏘鏘三人行》中,著名音樂人,歌手劉歡,談及我們國內因為音樂基礎教育的不健康發展,很多人陷入了兩個極端,一個是和升學考試加分無關,沒什么用,那就不學;另一個極端是帶著功利心,學就要成名成家,當演奏家,當音樂家。
這種走入極端,無法可持續發展,與音樂教育的初心背道而馳的做法是我們國家一直落后于國外音樂教育的重要原因。緣由何在?
考試不加分,學它有啥用?
現在很多家長要求孩子每天除了學習,什么都不做。凡是和成績無關的事,一律被看作是“浪費時間”。于是,從來沒想過“學一門藝術”,不指望加分了,還浪費時間干嘛呢?
其實,這種想法是極其狹隘的。
音樂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審美力、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堅韌,勇于面對困難的精神,學會正確調控情緒。
在德國 ,“每4個德國人中就有一個能熟練演奏一種樂器”,來到德國才發現這種說法一點也不夸張。據了解,8千多萬德國人中,僅合唱團就有4萬個,還有2.5萬個業余或專業的樂團及舞蹈團,德國人一年中至少會聽一場音樂會或者看一場歌劇。音樂在德國之所以如此普及,除了得天獨厚的音樂歷史和人文積淀外,也和整個國家對待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密不可分。
可以說,音樂教育貫穿在德國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首先從家庭層面來講,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有意識地給予他們音樂方面的熏陶,這源于德國深厚的音樂文化積淀。眾多周知,德國造就了許多世界級的音樂家和作曲家,如巴赫、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羅伯特·舒曼等等,他們的音樂精神和音樂作品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德國人,也為德國民眾塑造了良好的音樂氛圍。
好消息是,在國內,從2018年開始,中高考改革,藝術教育這一塊就一直在進行中,綜合素質評價(包括藝術素質)進入高考。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包括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和社會實踐5項;藝術素質的重點是在“音樂、美術、舞蹈、戲劇、戲曲、影視、書法”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興趣特長,參加藝術活動的成果等。實際上,換了個考查辦法,不僅要考,而且成為評價標準之一。
功成名就,學就要當演奏家,做“成功者”?
有一次,著名鋼琴家劉詩昆被問:“讓孩子學鋼琴到底為了什么?現在很多家長都想著培養下一個郎朗和李云迪。劉詩昆回答:當成一項素質教育來抓,都成為鋼琴家是不可能的,孩子學習鋼琴,不應該把成為鋼琴家作為最終目標,所有學鋼琴的孩子都家長不要一提學鋼琴,就要孩子立志成為郎朗,而適當把孩子學鋼琴作為一項素質教育來抓,重點是培養孩子的美德,提高孩子的情操,是德智體之后的第四項教育———美育。”
有一次,羅振宇看完郎朗的故事以后,對嚴伯鈞說:我將來不會逼著我家孩子練鋼琴,要讓她們過上幸福的童年生活。
嚴伯鈞說:不對,如果有條件,還是要培養孩子彈鋼琴。你羅胖的孩子成不了鋼琴家幾乎是100%的,但是練鋼琴的目標不是為了這個。而是為了贈送給孩子兩個禮物。
第一個禮物是自律。學琴總是需要長期的自律練習才能得到成就感。這是童年最難獲得的體驗,也是受益一生的體驗。
第二個禮物是敏感度。在鋼琴上,可以培養孩子對于聲音的那種細微差別的敏感。
這種敏感可以擴展到很多領域,比如,對于味道、材質、色彩、情感的細微區別的鑒別力。在未來世界里,這是做成一切事業的基礎能力,也是在私人生活中獲得幸福的能力。
為什么要學習藝術?不僅僅為了所謂的審美和修養,還可以提升你對環境、社會乃至世界的感知。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