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民居里的手工吉他工作室 李洋從樂手變琴師
初夏,成都難得的雨后又微微燥熱的天氣。武侯區龍江路附近一小區,中庭里樹蔭綠意涼爽,因緊鄰四川音樂學院,小區里有不少培訓機構,鋼琴聲、提琴聲入耳,不時夾雜著裝修的電鉆聲。這是一個普通小區再尋常不過的日常。
在熱鬧的小區里,“藏”著一家手工吉他工作室。切割木材的碎裂聲,砂紙的打磨聲,調試琴弦的樂聲,融化在滿是生活氣息的小區空氣里,竟也毫不違和。
工作室的老板李洋,從彈吉他、組樂隊,到做視頻編輯、開酒吧,就是沒想過,有一天,會做吉他為生。
手工吉他制作人李洋在他的工作室里
【愛上吉他】
“連哄帶騙”攢了100多塊錢,
剛上初中的他買下了第一把吉他
李洋制作的一把吉他,因為很喜歡其花紋,一直舍不得賣掉
李洋擁有的第一把吉他,是在1997年。13歲的李洋,偶然從同學帶來的磁帶里,聽到了“感覺不一樣”的吉他樂聲。“嗯,這個是我想要的。”黑豹、唐朝、Beyond……上個世紀90年代流行樂隊,摻雜著80后“張狂不羈”和“酸甜苦辣”的青春。
剛上初中不久的李洋,并沒有實現“零花錢自由”,連壓歲錢都被父母“合法收繳”的他,從爺爺奶奶、姑姑姨媽那兒“連哄帶騙”,攢了100多塊錢,買下了第一把吉他,如今,連吉他品牌名都已經忘記了。
那時候,學吉他這種事,并沒有現在遍地開花的培訓機構,只能自己琢磨,同學、朋友間會一點點吉他彈奏的人互相“傳習”。很長一段時間,學琴,練琴,是李洋生活中最有動力的一件事情。
從蘭州到成都上大學,就讀于播音主持專業,藝術類院校的高度“包容”和“自由”,讓第一次正兒八經組建樂隊的李洋感覺“膨脹”了。“走到哪兒都會被認出來”的樂隊貝斯手李洋,完全是覺得,4根弦的貝斯,大概會比6根弦的吉他來得簡單些才改彈貝斯的。
大學畢業后,收拾好“光環任務”鋒芒的李洋,回歸社會大眾認知的“正途”,先后輾轉電臺、電視臺、影視廣告公司做編輯,接過商演,給KTV歌曲配過字幕,甚至因為“只要求普通話好”而做過電信客服,李洋始終覺得,為了生活而堅持的工作,并不討自己喜歡。
直到兜兜轉轉,朋友介紹下,李洋又加入了一支成都本土樂隊,算是重新“回到”了音樂的大圈子。雖然后來因為種種原因樂隊解散,但李洋“收獲”了同在樂隊擔任主唱的妻子。
【“名聲大噪”】
知名民謠歌手演唱會使用了他的吉他
他制作的手工吉他在圈內走紅
樂隊解散之后,李洋和妻子短暫地開過酒吧,但經營不善,到了實在支撐不下去的地步。李洋妻子說,不如,開個工作室吧,修修吉他,做做吉他。
之所以有這樣的提議,是因為李洋完全作為愛好的手工吉他,終于從理論邁向現實。2014年12月10日,李洋做了三個月的吉他,成型了。雖然除了基本功能,一點多余的東西都沒有,但終究是成功了。
李洋在他的工作室里展示他制作的第一把吉他
“其實很早,就拆過自己的吉他。”李洋說,大學時的吉他,多是普通的工廠琴,標準化制作,多多少少有些瑕疵,為了讓自己的吉他更順手些,曾經動手拆散過,結構、原理,摸了個大概,但那時候,能夠查詢學習的吉他制作的資料太少。2012年,妻子知道李洋喜歡吉他制作,特意淘到一本國外的吉他制作教材譯本。酒吧停業前,很長一段時間,白天,李洋就在酒吧里,研究怎么制作吉他。朋友知道李洋多少懂點兒,壞了的琴,也愛找他幫忙修修。
但要以愛好為營生?李洋說,其實心里是沒底的。會有人買嗎?有沒有市場?
但生活到了不做走不下去的地步,那就“死馬當作活馬醫”吧。李洋和妻子,在川音附近小區,找了一套套二的小房子,自己動手刷了墻,吊頂上的參差不齊的油漆,可見刷墻的技術手生。“節約成本嘛,找人刷墻得好幾千,我自己買桶漆才多少錢?”李洋說。
李洋一頭扎進了制作手工吉他的世界里。頭3把,都來自朋友的“友情照顧”。“他們說,正好我們也缺把琴,那你就做吧。”手藝并不精湛的李洋,常常為了保質,翻來覆去地修改,幾乎白天加黑夜地泡在工作室里,“萬事開頭難,總要開個好頭”。
工作室的名字,叫“1210”,正是李洋第一把手工吉他制作完工的日子。一直用到現在。
工作室成立近一年,不溫不火,平平淡淡。直到因為一個朋友認識一位知名民謠歌手,引薦李洋為他做把34寸全單旅行吉他。4個月后,這位歌手在重慶演唱會上使用的,正是這把吉他,“剛好是演唱會當天下午,才托人送到重慶的。”李洋說,從此,自己制作的手工吉他,算是在圈兒內“名聲大噪”。
【精益求精】
親手黏合1毫米厚的木材板
每年最多能做三四把琴
李洋在他的工作室里幫客戶維修吉他
李洋在他的工作室里制作修吉他
面板、琴頸、琴碼、品絲、弦釘……就像世界上不會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每一把手工吉他,都有自己的“脾氣”,哪怕所用木材相同、制作步驟相同,制作的人也相同,仍然無法復制出完全相同的兩把吉他。
木材,是手工吉他制作的核心材料,除了木料自身硬度、密度、木紋分布不同,加工方式上,比如聲板木材的切削方式、干燥方式不同,最終呈現的音色也會不同。簡單地說,在關鍵部位,薄一分,厚一分,也許就是優和劣的差別。這也是制琴師長期積累的經驗所在。黏合,打磨,上漆,反復調試,一把合格的手工吉他,需要200多道工序,是一份細致而枯燥的工作。“有時候容易急躁。”李洋說,手摸過兩塊木材的膠水黏合處,需要打磨到毫無違和感,仿佛渾然一體,甚至其中一塊木材的厚度,僅僅只有1毫米左右。
李洋會在吉他上,做一些小心思。木材上天然的“航海紋”做了吉他的背板,李洋就在正面用小木片鑲嵌成帆船等模樣,勾勒出一幅“遠航圖”。也有一時興起做的12弦吉他,比起常規的6弦吉他,每根主弦都多了一根副弦,手指撥動間,余音繚繞,渾厚深沉,撩撥心弦。
也有過“失敗品”。在工作室進門處,抬頭就看到一把半成品。2015年,李洋在做一把吉他時,因為木材受潮,音質會受到影響,只得放棄重來,干脆放在擱板上做了裝飾。
每年,李洋最多能做三四把琴,四五年下來,所做不過10余把。一方面是精力有限,另一方面,口口相傳后,慕名來找李洋修吉他的也不少,包括與知名品牌合作。摔壞的、斷頭的,甚至還有一不小心坐壞的,李洋修復的一把吉他,面板大大小小22條裂縫,音樑脫開,斷裂7根,歷時一個月,完美修復。
每天早上9點,李洋會從家到工作室,在掛滿了工具的面板前,一待就是一天,下午五六點,下班回家。隨著每一把吉他在手下成型、調試出滿意的音色,李洋說,最初的“成就感”在降低,但并不妨礙,目前“養家糊口”的手工活兒,仍然是自己愿意去堅守的愛好。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