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治療:在音樂中找回童年“缺失”的美好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行為主義以及行為主義取向的音樂治療師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他們常常使用音樂作為強化物,來改變來訪者的靶行為。但是有的來訪者可能并沒有顯著的靶行為,而是存在心理和情緒方面的困擾,這時候治療師可能就會需要采用精神分析取向的思路進行更深入的音樂治療。
生活中的精神分析取向
精神分析學說是由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創立的理論體系。弗洛伊德應該是中國人最熟悉的心理學家了,他以性本能,本我、自我和超我,以及意識、潛意識理論廣為人知。
生活中,人們常常會使用一些精神分析取向的表達方式。比如,我們看到一些學生作文中會寫到:在一場重要的考試中,有某一道題拿不準,而旁邊同學的卷子不小心漏出來,看還是不看?學生心里的兩個小人開始打架,魔鬼小人說:看吧,為了更好的成績。天使小人說,不能看,這可是作弊!學生心里非常糾結。這就是一種符合精神分析理論的描述。其中,魔鬼小人就是“本我”,天使小人就是“超我”,糾結的學生就是“自我”。
我有一個來訪者曾經告訴我,她父親在她小時候就去世了。她非常想念父親,而且很長時間都走不出來。她認為這是她每一任男朋友都比她大超過十歲的根本原因。這也是一種精神分析取向的表達。
我們常看到,一些主打育兒的微信公眾號上會提倡,要對孩子進行鼓勵式教育,不要打擊孩子,這樣孩子長大以后才會成為一個自信的人,這也是一種精神分析取向的表達。因為按照精神分析理論,“不自信”是一種普遍的情緒困難,是缺乏自我肯定的一種表現形式,而且這種感覺來自于童年時代的經歷。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療師常常會仔細了解來訪者的童年經歷,特別是3歲以前的事件。因為他們相信,童年期與父母的關系會影響到人的一生。
童年的“缺失”剝奪了她愛的能力
蘇娜(化名)是一名30歲的小學教師,可能是長期與孩子們在一起,她看起來好像剛剛大學畢業,一說話就笑起來,皓齒紅唇,非常好看。但是當她開始講述她來尋求治療的原因時,明媚的臉龐上籠罩著深深的陰霾。
蘇娜是家里的老二,上面還有一個姐姐。她的家庭非常想要一個男孩,所以在那個計劃生育非常嚴格的年代,她的家庭對她的女性身份感到非常失望。蘇娜出生后父母曾打算把她送到遠方親戚家寄養,但最終并沒有落實。不過逢年過節的時候,親戚們總愛拿這件事情來說笑,所以她從小就知道這件事,并非常努力,想要證明自己并不比男孩差。蘇娜和父母的關系一直非常冷淡,父母因此非常痛苦內疚,而蘇娜對父母也有著一種“想愛而不能”的心情。她與父母的關系也深深的影響著她與男友的親密關系。她總是自卑,疑心對方不夠愛自己,為此爭吵不斷。
蘇娜接受過一段時間的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詢。她非常清楚自己的問題就在于小時候差點被送走的經歷,但是知道了這個原因并不能讓她好受,反而讓她更加痛苦,更加不能原諒父母。她已有很長時間不曾回家看過父母,而與男友的關系也頻臨破裂。于是她來尋求音樂治療師的幫助。
音樂的陪伴帶領她重新感受父母的愛
在經過幾次評估及穩定化的工作后,蘇娜的治療進程來到了解決問題的階段。音樂治療師引導蘇娜從小時候被送走的畫面進入,在音樂的推動下開始想象。起初,蘇娜感覺畫面是模糊的,能看見爸爸媽媽在爭執,但并不能聽見他們爭論的內容。治療師在此時更換了音樂,并引導蘇娜來到小時候的家門口。蘇娜聽見奶奶和爸爸媽媽在房間里說話,奶奶的聲音很大,很兇,似乎在責罵誰。爸爸好像在說“別說了別說了”,媽媽在輕聲的哭泣。蘇娜站在門口,心里有些害怕。突然,奶奶生氣地推門而出,看也不看蘇娜就走了。蘇娜隨后慢慢地走進家門,只見昏暗的房間里,爸爸媽媽相對而坐,默默掉淚。見到她進來,爸爸重重地吸了吸鼻子,輕咳了幾聲,說:“你回來了,去屋里寫作業吧。”媽媽悄悄地抹抹眼淚,說:“一會兒吃飯。”然后去了廚房,蘇娜感覺心里堵得慌。
隨著音樂的變化,治療師引導蘇娜來到小時候與父母的生活場景:她放學了,爸爸在校門外等候,爸爸招招手,蘇娜向著爸爸跑過去,爸爸接過她的書包扛在肩上,遞給蘇娜一包愛吃的零食,小聲跟蘇娜說:“別告訴你媽!”。蘇娜和爸爸對視一笑。感覺到愉快又平靜。接下來,治療師喚醒了蘇娜,完成了第一輪的音樂想象,并進行了簡單的討論。
在音樂中找回童年“缺失”的美好
在第三輪的音樂想象開始時,治療師帶領蘇娜從同樣的場景進入,她的畫面變得非常清晰,并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她看見“自己”被裹在一個紅底帶黃色祥紋的襁褓里,媽媽在一邊哭泣,爸爸也紅著眼睛,媽媽抱起襁褓,咬咬牙打算出門,爸爸一把搶過襁褓,抱在懷里說:“自己的女兒咱不送人!”。媽媽哭著說:“可是你爸媽那邊怎么辦?”。爸爸咬牙說:“不管了,就這么定了!”
隨后在治療師的引導下,蘇娜又來到了一些與父母相處的重要時刻:父母如何在爺爺奶奶非議時一次又一次地堅持把蘇娜留在身邊;如何在全家人反對的情況下排除萬難送她去讀她心儀的學校;如何在她逢年過節被催婚時為她說話,私下里小心翼翼地詢問她的生活。過去那些與父母之間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瞬間有了不一樣的意義。這一次想象結束后蘇娜淚流滿面,由衷地對治療師說:“原來爸爸媽媽一直都很愛我,他們為了留下我做了那么多的努力!”
后來,蘇娜跟治療師說,那次治療后,她特意回了一趟老家,和父母敞開心扉地聊了一次。她告訴父母,她知道他們這么多年的關心和愛,而她也深深的愛著父母。蘇娜與父母關系的和解,也影響著她的親密關系。她與男朋友的感情也變得越來越好。
在蘇娜的治療中,音樂治療師采用了精神分析取向的思路。在治療師眼中,成年后與伴侶的親密關系往往受到童年期與父母關系的影響。在蘇娜的案例中,小時候差點被送走的經歷,讓蘇娜無法看到父母對她的愛,也無法相信父母是真心愛她的。這中觀念也一直延續到她現在的親密關系中,令她無法相信男朋友是愛她的,因而將她的男朋友一點點從她身邊推開。
音樂幫助改變感受而不是只找原因
根據精神分析理論,音樂對人的影響是在潛意識層面上實現的,帶給人們更多的是感受層面的改變。我們知道,人們對于事物的看法往往會受到感受的影響。比如人們心情好的時候會對各種建議的接受度更高。如果不喜歡一個人,就很難發現他身上的優點等。
精神分析取向的音樂治療師會用精神分析的一些理論來研究來訪者身上的現存問題,找出可能根植于其童年的原因所在。但與心理治療不同的是,音樂治療師通常不會花很多的時間一直分析原因,而是會用音樂把來訪者帶入想象的世界。在音樂中,引導他們去找到那些自以為“缺失”的美好,去充分感受愛,從而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道路。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