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產品的觀察思考和個性化推薦
今天想聊聊關于音樂產品的一些觀察和思考。
許多人會說,音樂產品的戰爭就是版權戰爭,版權買差不多了,音樂產品也就分出勝負了。實則不然。在騰訊系(QQ音樂、酷狗、酷我)早年間在華語流行領域建立版權優勢前提下,網易云音樂還是堅守住了陣地,有了黏性的用戶,形成今日的兩強格局。
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呢?我們可以展開說下,用戶有關聽音樂的需求階段。
在決策層,要有發現音樂的途徑。這種途徑,一方面是站外通過熱門的綜藝、影視劇、公域(微博)或私域(朋友圈)的推薦,另一方面,是產品內通過歌單、推薦等功能實現。
在消費層,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先要可以聽(有版權的曲庫),播放的體驗(播放器)。除了單純的聽歌消費,圍繞著社區互動而展開的 UGC 歌單、歌曲評論、動態分享等,也會變成音樂體驗的重要一環。
整體的價值邏輯是這樣的:
逐個來說。
1.足夠大的曲庫
關于版權的爭奪由來已久。早在 2015 年(聽起來都那么遠古了),阿里就跟騰訊爭搶過不少獨家版權。那個年代阿里一度有超過 60% 的中文歌曲獨家版權。但蝦米和天天動聽的發展卻還是讓人覺得可惜。
網易云音樂也是在那幾年突然崛起的,在華語流行版權并不占優勢的情況下,甩開了其他對手。
看歷史發展也能得出結論:沒有版權是萬萬不行的,但只有版權也是萬萬不可的。
2.決策場景和消費場景
播放器方面,體驗很難能拉開大的差異,無非是封面圖的展示方式、歌詞的展示和定位、播放的設置等等。并不是說創新難,而是創新的任何功能,對手都能輕松抄去。
在消費場景上可突破的,顯然不如在決策場景上可突破的。
決策場景要解決的是:用戶想聽歌的時候,去哪里找歌。
站外的決策難以影響,在產品內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網易云音樂的“發現”標簽頁,和 QQ 音樂的“推薦”標簽頁,是最核心的頁面。
他們起到的核心作用就是推薦。
可以聯想到淘寶為什么對微信和拼多多非常忌憚:假如用戶的決策過程都在微信里完成了,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而龐大完整的熟人關系鏈、朋友圈和公眾號公私全包的內容平臺,簡直是消費決策的溫床。
還可以類比高德對滴滴的威脅:一旦高德的打車心智在用戶心里建立穩固了,滴滴會淪為運力供應公司(大型出租車公司)。
所以反過來看就知道做推薦的價值多大了。把握了決策環節,至少會有這些衍生價值:
通過更佳的使用體驗增加用戶留存
通過更多使用場景增加用戶活躍
B端的廣告價值(品牌效果均可)
推薦是重中之重,做的方式有兩種:UGC 和系統推薦。
這兩種方式都可以“發現內容”,在不同內容載體上出現了明確的產品形態區分。比如電商里,淘寶的“有好貨”就是系統推薦,直播帶貨就是 UGC。知乎里,推薦頁面是系統推薦,收藏夾就是 UGC。
下面著重說下個性化推薦。有機會再聊 UGC。
3.個性化推薦方法
發現/推薦音樂的方式有很多,有多個維度可以拆解。
第一個維度,是基于什么推薦。
推薦系統是個龐大的復雜問題,在文內不宜展開講。底層邏輯則可以用兩種常見的協同過濾(Collaborative Filtering)算法舉例。
基于用戶的協同過濾(UserCF),指的是給用戶A的推薦,參考愛好跟A相似的用戶B的情況。這種方法在亞馬遜發揚光大,國內的豆瓣早期是代表。如今電商平臺、內容平臺也都普遍使用。
基于內容的協同過濾(ItemCF),指的是用戶A的推薦,參考A之前喜歡的內容。同樣也是常見算法,適用于已經有足夠的用戶內容喜好數據的場景。
很顯然的,ItemCF 只能源源不斷給用戶推薦已經喜歡聽的音樂,不能讓用戶發現新的音樂類型。一直聽搖滾的,就永遠是搖滾;一直聽流行的,也不會發現搖滾。UserCF 能相對好一些,雖然一直聽搖滾,但有相似的用戶開始喜歡上流行搖滾了,那也會被推薦流行搖滾。
第二個維度,是采用哪些數據。
如何量化“喜歡”,通常是通過用戶行為,計算一個合理的模型來做量化。公開信息里沒有找到詳細的描述,但可以間接判斷出,音樂產品通常是會采用這些數據的:
主動選擇不喜歡
得到喜歡的量化情況,在使用協同過濾時,還要量化“相似”。常見的有余弦相似度,計算空間向量夾角余弦。這個不展開說了,但很有趣,對算法邏輯感興趣的可以搜下。
第三個維度,是達到怎樣的目的。
從終極目的看,當然是用戶的活躍和留存。不過中間的二級指標,才是模型可控的,比如推薦轉化率(接受程度)、完播情況等等。
但這兩個指標主要還是考慮準確率。還有像剛剛提到的:我雖然平時經常聽A風格,但也需要聽B風格的歌。畢竟喜歡某個歌手,反復狂推他的歌肯定沒錯,但容易讓用戶覺得,推薦不到新的內容。
這就要考慮召回率。這背后是多樣性和新穎性,也可以用指標來體現,比如歌曲相似情況的方差、每輪推薦里是否有方差較大的歌,等等。
比如我最近聽中文流行和民謠比較多,但歌單里還是出現了一首英文歌和一首韓文歌。
另外,真實情況下,還要考慮各種特殊的場景。網易云音樂官方就做了這樣一個說明:
第四個維度,是推薦的對象。
歌曲是一個顆粒度,歌單則是另外一個重要的顆粒度。歌單比起歌曲來有這樣的好處:
其一,對用戶的容錯率高。歌單的 30 首歌里有 20 首滿意也可以接受。但歌曲推薦不成功,用戶就對功能失望。電臺處于二者之間,用戶對無預期的播放列表,容錯率也不是很高。
其二,以歌單為維度設計模型更容易實現多樣化目標。比如剛剛提到的新穎程度,歌單容易實現。而單首歌曲的推薦就不太容易實現。
所以我們看到,QQ 音樂和網易云音樂幾乎都是歌單推薦為主。
4.說說體驗
網易云音樂和 QQ 音樂的每日推薦都在各自推薦/發現頁很顯著的位置。
推薦的歌曲都是 30+首。維度也相似,大多是常聽的風格,少數是有些陌生的風格。
從個人體驗上而言,我幾乎只用網易云音樂,當然并非只因為推薦做得好,更多是我平時聽歌在網易云音樂比較多,QQ 音樂想推薦好力不能及。
看公眾評價的話,網易云音樂起步更早,目前的好評也更多。
另外,《界面》在 2017 年就提到,網易云音樂的曲庫使用率高達 80%。這很大程度上是個性化推薦的功勞。說明在個性化推薦的多樣化和新穎性上做得出色。
有意思的是,網易云音樂最近上線了一個叫“私人雷達”的功能,呈現為歌單形式,用戶進入的是同一份歌單,但實際上每個用戶看到的歌曲內容都不一樣。本質也是個性化推薦功能。
我讓平時日均聽歌時間超過 2h 的哥們試用了下,他表達說,感覺私人雷達的準確度還不錯,讓他有興趣收藏的會在 1/2,用其它產品類似功能的時候一般到 1/4 就不錯了。
和其他推薦功能不同,歌單是可以評論的,在工具性的基礎上還有點社區互動屬性。私人雷達的評論區是這樣的:
有個細節是,私人雷達會出現聽過的歌,因此更像心動模式(基于紅心歌曲進行推薦的模式)。說明是與“發現新歌”不同的場景。
這就很有意思了。是否對更多場景,有更多個性化探索的可能性?現在的場景化大都是 UGC 來完成,未來是否有針對每個人個性化的咖啡場景動態歌單、學習場景動態歌單?
UGC+機器學習算法結合,在音樂曲庫方面,會比文字和視頻都要容易做(歌曲的信息更機構化),也許是一個很前瞻的探索。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