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藝術老師:頂尖的藝術教學就是一對一言傳身教
最高級最好的最頂尖的藝術教學,就是口傳心授,就是一對一,言傳身教,能夠充分感受到老師的氣場。
我是從事藝術教育的老師。一段時間以來尤其是現在,我的合作者以及方方面面的人士,都在讓我開網絡課。
其實兩年前,開網絡課的壓力就已經來了。但是我對網絡課和網絡教學非常反感,我覺得網絡跟教育本身是沒有關系的。
網絡的碎片化特點能讓你學到東西?開講座真的可以讓你學到藝術?讓你學到藝術欣賞?我看未必。我的合作者們現在源源不斷叫我開網絡微課堂,搞得我壓力非常大。
我覺得網絡就是提供宣傳,提供交流,可能對交流宣傳有點作用,但是跟教育沒有關系,為什么呢?以我從事的藝術教育為例,網絡是單向度的,我在網上把我知道的告訴你了,可問題是,我不能對你進行糾正,也就是說,我不能通過網絡教你怎么唱、念、做、打。
比如,我的音高和嗓音,不能夠通過話筒,100%準確無誤傳達給你。另外,通過網絡,你的唱,你的咬字,你的唇舌齒喉訓練,是不是能夠準確傳達給我?我對你是不是能夠糾正?我覺得這些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
我最近再次嘗試網絡教學。有個武漢京劇院的朋友,她看見我在教工尺譜,于是讓我教她工尺譜。
工尺譜是個知識性的東西。于是我們在網上面對面教學。我們溝通了一個小時,而且都是有基礎的,她是武漢京劇院的,又能唱歌又能唱京劇,我覺得教會她很容易,只要我們坐下來能夠溝通好就可以。
實際情況是,整個過程中,我除了講話還要寫字,還要貼給她看,溝通都非常困難,非常隔閡,都把人逼瘋了,我們都搞得都快不行了。這還不是唱、念、做、打。我不知道人家教數學的,是怎么教的。
很多網上宣傳說,數學老師錄了這個課,你可以反復看。但你需要老師來對你進行糾正呀,在糾正過程中,你需要兩個人有智慧,有交流的呀。這個糾正的過程怎么進行呢?
一個有聲讀物平臺曾經找我做過一檔總講昆曲的節目。這檔節目也是碎片化的。我覺得這個東西跟高曉松的曉松奇談一樣,它有很多知識性的東西,他談了很多什么大明朝啊,什么朝啊,臺灣是怎么回事兒啊,但是,比如說我是一年前聽的,到現在完全忘記了,聽過就忘了,這個東西就像評書一樣。
我認為網上的東西就是一個娛樂,它吸引你不斷聽下去,我覺得郭德綱通過網絡說相聲,說評書是可以的,但是做教育肯定不行。因為它沒有一個糾正的過程,或者很難做到。
我們現在走到什么都要碎片化的地步。與此相反,我從小學藝術,都是到老師那兒去,盡量跟老師一對一,面對面。
我小時候為了學昆曲,背著笛子去蘇州,去昆山,找我老師學吹笛子,都是一對一的。這樣能夠感受到老師的氣場,感受老師的那種言傳身教。然后是一年,兩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要十多年的積累。人家西方人學藝術,也是這樣學的呀。
但是,目前的情況卻在走向碎片化。你看什么網上練鋼琴之類。我跟兩個彈鋼琴的朋友說起網上練鋼琴的事,他們說,有個小孩子跟網上練鋼琴一直都錯了,他彈錯地方了,網上彈的是左邊,他彈右邊,后來怎么都改不過來。這就是害學生。
我跟我們的藝術老師溝通了一下,都是很反對這個網絡教學。最高級最好的最頂尖的藝術教學,就是口傳心授,就是一對一,言傳身教,能夠充分感受到老師的氣場,我們選擇學藝術,老師是要來“灌頂”你的——當著你的面,非常近的距離,他的一兩句話的提示,提出他的一些意見。
我對目前藝術教育的碎片化非常絕望。我現在壓力非常大。不停有人在你耳邊鼓吹,但是我不愿意做,到現在為止,我都在跟我的合作者說,我是一個很傳統的老師,我要按照我的傳統路數走,我不愿意做這種嘩眾取寵的東西,我不認為那個東西是對的。它最多就起到一個推廣昆曲,傳播昆曲的作用,讓不知道昆曲的人知道昆曲,僅此而已。
最近呆在家里,源源不斷的壓力還在過來,他們都一再要求我開課,我還是沒辦法開。對于網絡教學,尤其是對藝術方面的網絡教學,我覺得這條路是錯的。
如果整個中國的大中小學生都要走這條路的話,那我真的不知道五年以后學生素質會怎樣,因為他們沒有得到糾正的機會。我們學藝術,你聽了老師的,你真的能夠把這個動作做出來嗎?就算你親耳聽到我唱,你都不能。你怎么能夠100%的把我所要表達的東西表達出來?怎么可能?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