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功不夠修音來湊:音樂綜藝修音的界限在哪里
最近,愛奇藝出品的女團選秀節目《青春有你2》頻頻登上熱搜,其中包括上線初期的蔡徐坤稱自己"打籃球只是愛好"、吳亦凡的緋聞對象秦牛正威上演"朗誦式rap",以及全網洗腦的"淡黃的長裙蓬松的頭發"等。3月29日最新一期節目,更是拿下7個微博熱搜。
作為一檔偶像選秀節目,拋開熱搜上各種吸人眼球的話題,聚焦節目中的音樂表演,也有很多網友發現,《青春有你2》對于選手歌聲的"修音"行為,好像有些用力過猛。
"修音都修出電音了"
很多人談到"修音",可能會簡單理解為是針對人聲的"修音準"。但更準確地來說,"修音"其實可以被視為"后期"或者"混音"的整個流程,既包括處理人生動態、調整EQ、混響等環節,而"修音準"只是整個流程中的很小一部分。
很多觀眾都發現,在《青春有你2》中,有些選手唱歌時的聲音聽上去不是很自然,像是修過的,甚至有網友表示:"有時候都修出電音了"。
按照常理推斷,人在邊跳邊唱時,氣息和聲音總會出現震顫。而在節目中,選手們唱跳時的聲音及其穩定,堪比錄音棚效果,這樣的"卓越唱功"很難不讓人生疑。打個比方來說,這些過于完美的聲音就像過度美顏的自拍。
隨著科技的發展,很多時候"修音"也已不再只是為了"修復瑕疵",而是為了追求別致的效果。比如近幾年漸漸被中國聽眾熟知的Auto-Tune,這種技術雖然也能掩蓋音準的不足,但更重要的是,Auto-Tune可以為人聲附上一層科幻感,聽起來像是機器人在唱歌。為了追求這種效果,黎明、吳亦凡、劉柏辛等很多歌手都在自己的作品里使用了Auto-Tune,你很難說他們這樣做是因為怕跑調。
不過,雖然修音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確實有很多人,包括一些專業人士,還是會認為,現場演出的應該極力追求聲音的真實性。鋼琴大師施納貝爾就認為,"錄音是對音樂的褻瀆"。
是追求絕對的"真聲音",還是無瑕疵的聲音,這是一個價值觀的分歧。很難說清誰對誰錯,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平衡,如何把控修音技術的尺度,什么時候該用,什么時候不該用,同樣值得探討。
修音技術當不了"遮羞布",更不能用來欺騙聽眾
很多人認為修音是萬能的,其實不然。在音準、氣息沒有大問題的情況下,修音技術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但是如果歌手本身的技術太差,修音也于事無補,可能反而還會降低演出質量。
比如,如果歌手聲壓太弱,調音師人為把話筒音量調的過大,便會出現聲音失衡的問題。而如果你音準太差,修音同樣也救不了你。曾做過修音工作的樂手余贛寧就說過,音準修過了就失真了,"不像是人類發出的"。這次《青春有你2》上的"修出電音",或許就是這種情況。
而如果是在競演類的節目,或者拼盤演出中,是否修音對于歌手來說,客觀上會造成一些不公平。比如在《歌手·當打之年》比賽中,日本天后級唱將米希亞在演唱《向著明天》時就沒有過度修音,所以她在歌曲最后部分的瑕疵被保留了下來。雖然據說是米西亞自己提出的不要過度修音,無可非議,但這在客觀上使她在競演中面臨著一定程度的不公。
還有在選秀綜藝節目中的普遍狀況,給每位比賽選手都修正了音準,導致一些本身音準、音色就好的歌手優勢沒法得到體現,甚至將所有人的常規拉到一個水平線。如果這是需要通過網絡進行投票的競演節目,而用戶又不知道自己聽到的聲音是經過大量修飾的,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就是在欺騙觀眾,也是對參賽選手的不公。
在音綜層出不窮的當下,一個堅持真唱的歌手登上綜藝節目或選秀比賽的舞臺時,往往要面臨音響設備、現場工作人員水平不一等系列潛在困難。但如果表演者承受了這些壓力,卻在一刀切式的修音中吃"老實虧",演出效果上反而比不過過度修音的人、假唱的人,觀眾也總是被假聲音蒙騙,那無論是對歌手、觀眾,還是對于整個行業生態來講,無疑都是件影響極壞的事。
參考資料:
1 孟大明白:《過度修音使我失聰》,2020年3月27日
2 耳帝:《"錄音棚歌手"難道只能被鄙視嗎?》,2017年10月27日
3 耳帝:《來說一說電視音樂節目的"修音"》,2016年1月9日
4 新浪娛樂:《濱崎步勁歌熱舞無喘氣 令陳奕迅疑其對口型》,2007年4月9日
5 楊應天:《音樂綜藝節目修音利弊談》,《視聽界》,2015年1月刊
6 鄧博:《音準修正技術在現場音樂演出中的應用》,《大舞臺》,2014年6月20日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