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華裔作曲家左貞觀的傳奇音樂人生
“月亮出來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清澈動聽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在莫斯科州立劇院的舞臺上悠然響起,為芭蕾舞劇《小河淌水》畫上完美而動人心弦的句號。全場觀眾無不動容,起立向演員們致敬。
這部作品的作曲家是在中俄音樂界均享有盛名的俄羅斯華裔作曲家——左貞觀。
他的傳奇人生和享有盛名的音樂作品、他寫的書和文章、他在藝術交流上做出的努力,使他成為了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1999年,時任俄總統葉利欽授予左貞觀“功勛藝術家”稱號。2005年,左貞觀因在兩國文化交流方面的杰出貢獻被俄羅斯總統普京授予“友誼勛章”。
日前,左貞觀度過了自己的75歲生日,莫斯科州立劇院特意為他舉辦了一場慶祝演出。芭蕾舞劇《小河淌水》由左貞觀根據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同名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改編而成。當初他把自己的這部作品送給了俄羅斯國家芭蕾舞團,14年后俄羅斯國家芭蕾舞團決定演出這部作品,為老朋友的生日獻禮。
芭蕾舞劇《小河淌水》的音樂由左貞觀譜寫,是一部中俄合力打造的藝術作品。2006年,這部舞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首演,獲得巨大成功。從那以后,這部作品一直作為俄羅斯國家芭蕾舞團的保留劇目在中俄各大劇院上演,用舞蹈語言向觀眾們講述中國的民間傳說。
在《小河淌水》的創作中,左貞觀把中國民間音樂用西方的作曲手法表現出來,既讓中國觀眾感到親切,也讓俄羅斯觀眾感到新奇。
“因為芭蕾舞劇是西方的一種藝術形式,我們就要以芭蕾舞劇的規則來寫,但是旋律是中國的旋律。所以,《小河淌水》雖然非常短,但是我讓這首樂曲在芭蕾舞劇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里出現了十幾次,不過每一次的出現都不一樣。”
左貞觀還在舞劇中融合了諸多云南少數民族的民歌元素。“這部芭蕾舞劇里面不僅有《小河淌水》,還有很多云南的民歌,我自己還創作了一些,寫了一些舞蹈,比方說水草舞、水妖舞、薩滿的舞蹈、男子舞。我這個男子舞全程都是演員在打鼓,大家特別喜歡,這段鼓樂經常單獨演出,在俄羅斯演過很多次。”
1961年,左貞觀16歲時隨母親來到蘇聯定居。一句俄語不會的他從零開始學習俄語和俄國文化,并在伊爾庫茨克音樂中學學習大提琴。俄羅斯文化在他身上的烙印和中國文化一樣深。
中學畢業后,左貞觀進入新西伯利亞音樂學院繼續學習。作曲系的同學們常拿自己創作的曲子給他演奏,他像被“傳染”了一樣,也愛上了作曲。1973年,他毅然決然放棄了樂隊首席大提琴手的工作,放棄了穩定的生活和收入,來到莫斯科格涅辛音樂學院學習作曲。
70-80年代,蘇聯的先鋒音樂如日中天。左貞觀在其中發現了對音樂完全不一樣的理解——自由的思想、不受節奏型約束的旋律、新穎的和聲和配器。他立刻覺得,傳統的一切都不是他想要的。他花了兩年時間,沒寫一首曲子,專心去尋找自己的風格和形式。終于有一天,他借用中國古琴的演奏技法創作出一首東方靜思風格的大提琴獨奏奏鳴曲,驚艷了整個莫斯科作曲界。
后來,他為自己立下目標——要把中國音樂同西方作曲技巧更好地結合。也正因如此,他創作的所有作品都是中國主題。
“我的根在中國。就像一棵中國的樹,就算在別的地方生長,氣候不一樣,水土不一樣,但長出來還是中國的一棵樹,不管怎么樣,不會變很多。我的根在中國,所以我學習作曲以后,寫的作品都同中國有關,無一例外。”
1992年,左貞觀創辦俄羅斯愛樂樂團,其中匯聚了最優秀的俄羅斯演奏家。他多次帶著自己的樂團回到中國演出,并推薦多個優秀樂團、芭蕾舞團、話劇團等演出團體來到中國。
兒時在上海的生活給左貞觀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那時街上拉二胡的流浪藝人、賣膏藥的、變戲法的唱的歌,都化作他未來創作的靈感來源。他對祖籍國有著深深的眷戀和一刻也不曾停息的掛念。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