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印度音樂的流行僅限于印度本國
印度音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對音樂的記載,最早可上溯到遠古時期的文獻《吠陀》。吟詠《梨俱吠陀》贊歌,需要有音樂知識,而《娑摩吠院》更是以歌唱為形式。一般的看法是,印度音樂是以古代祭祀儀式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印度音樂也具有非常濃烈的宗教色彩,這一點和其他古典藝術一樣。印度半島居民認為,幫助人們信仰天神是音樂的最終目的,因此在數千年的音樂發展史中,音樂往往以精神為主導,而藝術只處于附屬地位。據文獻記載,在吠陀時代,除唱歌外,還產生了很多諸如維拉、喀爾喀利等的弦樂器,以及橫笛等管樂器。今天流行的很多樂器都是古代流傳下來或在古代樂器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在兩大史詩盛行時期,音樂得到了迅猛發展,史詩中屢次提到與音樂的音階和樂器相關的事。當時,印度已經有了七聲音階,也就是有了七個基本調式,轉調體系已經形成并且非常完善。古印度音樂理論方面的著作,最具代表性的應首推婆羅多仙人寫的《舞論》。它是最古老的專門的音樂理論文獻,公元初年左右成書。此后,大約在4世紀或5世紀時,迦梨陀娑在他的劇本《摩羅維迦與火友王》中刻意提到了音樂及其理論問題,并提到了一些曲調,如用維拉演奏的各種弦樂;還提到了一些樂器,如莫里登格(鼓的一種)、螺號、銅鼓、喇叭和鐘鈴等。
可是真正學科意義上的音樂,應該說還是后來出現的。作為一個專門的學科,音樂的全面發展,或者說對它的系統研究,始于中世紀,比如13世紀夏冷格戴沃寫的《桑吉德勒納格爾》,是一部詳盡地介紹和研究古印度音樂的專著,書中系統地描述了音樂、舞蹈和樂器三者的關系。
印度音樂與宗教服務如祈禱、祭祀等密不可分。印度人基本上都信奉宗教,一個人的一生總要參加各種各樣的儀式,比如出生禮、初食禮、剃胎發禮以及婚禮、喪禮等,這些儀式都與音樂緊密相連。這些兒千年前的古典音樂,在印度半島上至今仍然深受人民的喜愛。
另外,在印度音樂要素中,占有極其重要地位的是拍子。印度人相當重視拍子,這與他們自古以來的作詩法和詩的韻律觀念有關。因為在印度,不管是梵語還是地區性的方言,全部的音節都是依據其適應時間的長短而被分門別類的。還有種原因是,由于印度的詩完全沒有所謂的強弱音節的區別,所以他們只能依靠時間的長短分配來進行分割。這也就導致現在的印度語言學者,依然相當重視詩中各種各樣的拍子,而且對于拍子的要求也很嚴格,甚至有些學者仍然依照詩的韻律法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印度人對于節奏的感覺或者有關時間的繼續,都有著驚人的敏感度和熟悉程度。這也是印度人之所以能夠很容易將歌詞或詩配上音樂或將音樂填上歌詞或詩的原因。
除此以外,印度人對于各種各樣節奏組合的判斷能力也超乎其他國家的人。例如印度人在鼓的即興演奏中,能夠迅速而正確地判斷出大鼓的節拍法,是由二拍加四拍還是由七拍加二拍或是其他節奏型組成的。
印度音樂如同其他民族音樂一樣自成一個體系,并強烈反映出本民族的風土民情與生活形態。由于印度音樂極富宗教性,就好像印度文明一樣注重人的精神層面,所以印度的民族音樂也就非常復雜、神秘而多樣化,也很難讓外人理解和發展,這也是印度音樂的一大特色。
印度音樂根據演奏樂器和歌曲風格的不同,主要可分為南印度音樂與北印度音樂兩派。雖然它們二者的演奏樂器及歌曲風格不同,但它們的音樂用語及理論卻是相通的。舉例說明,北印度的代表樂器是西塔琴,北印度音樂主要受回教文化及波斯音樂的影響,大致歸屬于宮廷音樂一類,這與具有濃厚印度教色彩的南印度音樂在性質上大相徑庭。
印度音樂,由于文化上的獨樹一幟,被保存得很完整、獨特,而且其傳播性和包容性都很強,我國音樂的發展也曾深受印度音樂的影響。早在我國漢代時期,印度音樂就和佛教一起傳入我國。3世紀,我國的許多地區就開始流行梵唄(寺廟念經的聲音)。到了唐朝,中國音樂吸收了大量外來元素,比如天竺樂、龜茲樂、西域樂等,這些外來元素也大都是直接或間接源自印度音樂。此外,西亞、歐洲音樂的發展也受到過印度音樂的影響,印度音樂的一些情況在古希臘的許多文獻中也曾有過記載。
在印度音樂中,我們常可以發現一些在其他音樂文化中已經失傳的特質,音樂所具有的特殊力量與宗教情懷、即興演奏的特殊能力、音樂與數學及整個宇宙之間特殊的關系等等;許多現代的音樂家,無論是古典的還是流行的,都能從印度音樂中尋找到靈感。但由于宗教的復雜原因,真正研究印度音樂、演奏印度音樂的仍然局限在印度人本身。所以印度音樂的流行也只僅限于印度本國,這是很多人忽略的原因。我想,我們應該先從欣賞印度音樂開始,進而了解實,必定能夠開拓我們的聽覺領域,豐富我們的文化底蘊。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