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藝苗: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有趣的人
“我家孩子適合學音樂嗎?”
很多家長這樣問我。
其實并沒有適合不適合一說,所有的孩子都應該學音樂。學音樂是兒童的一項權利。
“沒有天賦也要學么?”
有些兒童五音不全,父母覺得,算了,我們去發展其他才能吧。其實越是五音不全,越需要音樂方面的培育,甚至需要地更多、開始地更早,如果三歲之前開始啟蒙,或許可以讓孩子擁有“12個音都全”的音樂感知力。
音樂教育有兩種,一種是針對有特殊音樂天賦的兒童,一種是針對所有兒童。因為對所有兒童來說,音樂教育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方法,是為了培養一個有審美力的有情趣的人。或者說所有的藝術教育,都是情感的教育、愛的教育。
記得童年時我坐在鋼琴前手足無措的時候,鋼琴老師對我說,想像在你面前的琴鍵是一個小池塘,而你的手指頭是一塊小石頭,咚一聲,小石頭掉入水中,濺起美妙的水聲。于是我每天在家里練習丟丟石頭,覺得好玩極了。這個彈琴的動作也就放松了,自然了,還帶著水聲的美感。
后來我自己也成了鋼琴老師,學生要去參加鋼琴比賽,可是有些快板段落怎么都彈不順溜,長長的琶音跑不起來。我跟她說,你看看放學回家的時候,大家騎車經過小山坡,最勇敢的男生沖在前面,他放開車把,從長長的斜坡上飛馳而下,白襯衣鼓動著好像要飛起來,那就是青春的激情。彈琴和生活一樣,有時候需要放開車把搏一記,喚醒身體里的激情,你會看見青春最美的樣子,你會發現另一個自己。后來她彈到最難的段落時從不再猶豫,她說鋼琴讓她變成了一個自信的人。
有些感覺,轉換成語言比較復雜,但用音樂表達就立刻簡單了。
托斯卡尼尼面對整個樂團的意大利人解釋如何演奏德彪西的法國音樂,他抽出手帕拋向空中,看著它緩緩飄落,對樂手們說,這段音樂就是這個意思。小克萊伯對樂手們說,現在想象你們是一群幽靈在跳舞。
鋼琴家科托把肖邦的前奏曲詮釋成:“孤獨地回到海誓山盟之地”
“充滿歌聲的樹”
“異鄉的星空下”
“大雪紛飛中更悲憤的心”
我頓時明白了,科托那種不可捉摸的音樂風格,原來是來自情感的微妙、詩意與戲劇張力。是這些心中難以言說的情緒,讓普通的風景從此銘刻在記憶中,我們都是在這樣孤獨的秘密中忽然成長起來的。
大家可能已經了解了,彈鋼琴并不是練習手指,你彈的是一種感覺,是對美的體會,是對生命層層疊疊的發現,是對習以為常的風景的重新認識。在古希臘,美學的意思就是“感覺學”。
你看,學音樂是不是很有趣,很嗨?
練習樂器怎么會枯燥?
好的音樂家,是想象力最豐富、最懂得體驗生命的人,不斷幫助我們開拓生命體驗的邊界,令我們充滿感激。
據說公眾對好藝術的認知,就是彈地快,唱地高,畫地像。
大家一定記得電影《海上鋼琴師》里面有一段精彩的鋼琴決斗,它可以看作現代鋼琴比賽的前身。
一開始,海上鋼琴師1900不想迎戰,隨手彈了一段圣誕兒歌笑話對手,但是這位黑人鋼琴家執意要分個勝負,1900就抖開了玩起來,我們在鏡頭里看到他在鋼琴上變出了第三只手、第四只手,最后更夸張的是用鋼琴的琴弦直接把火柴給點燃了。1900贏了,但他僅僅是靠彈得快嗎?大家肯定覺得并不是,我們在1900的琴聲里面聽到了泉水一般靈動美妙的東西,夢境一般自由超越的想像,大海一樣壯闊澎拜的激情,這就是音樂,這就是天賦,這就是莫扎特的幽靈。
如今學音樂對于兒童確實有不少實際的好處,可以考級,可以獲獎,可以考試加分,但這些都是極小的一點用處,更重要的是音樂是一種靈性的教育,能夠給予我們一個豐富的人生,能夠點亮我們的生命,才能避免被生活中日復一日的枯燥乏味所磨損。天地有大美,但只有懂得美的人,這天地之美才會屬于他。
學校里面的大部分功課都是在訓練邏輯開發智力,頭腦越來越發達了,一些本能的感知被棄置不用,就會慢慢退化。比如人的記憶力。人的記憶力分兩種,一種是短暫記憶,比如考試之前背英語背古文,考完之后可能50%會還給書本;還有一種是持久記憶,比如騎自行車、游泳、溜冰,一旦學會就不會忘記,彈鋼琴也是如此,上幼兒園和小學時學過鋼琴之后,就算后來讀中學沒有時間練習,長大之后也還是會彈鋼琴,一上手就能很快回憶起來。
在療養院里面,一些中風的老人,已經不記得親人,也忘了自己是誰,可是有人唱起生日歌,他們竟可以跟著唱起來,熟悉的歌曲還沒有忘記。這就提醒我們,音樂記憶和我們的邏輯思維沒有關系,它是一種來自直覺的本能記憶。
比如我們讓兒童記住一段簡單的節奏型,不是先記音高,再記節奏,再記句子,這樣分開是記不住的,音樂記憶是節奏、旋律、音型和對它們的整體感覺共同作用的,我們記住一段音樂也不是光憑腦子,你的耳朵在記、手在記,身體在記,它喚起你身體里所有的原始力量共同記憶,我們常常覺得演奏家們很神奇,在臺上演奏個半小時也不會忘記樂譜,更神奇的是他們可以記住幾十首30多分鐘的協奏曲,所以音樂的記憶力可以開發孩子們身上的記憶潛力。
學音樂也可以開拓兒童的各種潛力,比如記憶力、想象力,注意力,情感的洞察力。
等等等等。
一般來說,人們的注意力有一個極限,你只能同時關注8個點,多了就注意不過來了。而指揮家,他得同時注意50多個樂手,十幾個聲部,好的指揮家可以飛快地辨別出哪一位樂手吹錯了和弦里的哪一個音,這是一種神奇的能力,當然不是一蹴而就的。音樂學習就可以培養這樣的分散注意力,學習一心多用。比如說練習鋼琴,需要眼睛看著,兩只手互相合作,兩只手要彈出四個聲部,每個聲部清晰有表情,每個手指都要安排好,反復平衡練習,耳朵要聽著有沒有彈錯,腳還得踩踏板,它發動全身所有官能協調合作。而音樂聽覺也是立體的,你需要同時聽到幾個音,甚至一組音,在音樂學院里面,有些學生可以同時分辨一組音,就算你一屁股坐到鋼琴上,他都能把音符一一分辨出來。這種能力同樣可以練習和積累。這樣一種分散式注意力的練習,大概只有音樂學習中可以提供。
附送最適合孩子聽的54首世界頂級古典音樂:莫扎特莫扎特《小星星變奏曲》
莫扎特《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
莫扎特《G大調弦樂小夜曲》
莫扎特D大調回旋曲莫扎特《土耳其進行曲》
莫扎特《D大調嬉游曲》
舒伯特舒伯特《小夜曲》
舒伯特《鱒魚》五重奏舒伯特《圣母頌》
舒伯特《音樂瞬間》
肖邦肖邦《小狗圓舞曲》
肖邦《降E大調夜曲》
肖邦《搖籃曲》
舒曼《童年情景》
舒曼《夢幻曲》
舒曼《快樂的農夫》
貝多芬貝多芬《歡樂頌》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兒童進行曲》
柴可夫斯基《胡桃夾子》
柴可夫斯基《睡美人》
柴可夫斯基《天鵝湖》
柴可夫斯基《船歌》
柴可夫斯基《四小天鵝》
柴可夫斯基《糖果仙女舞曲》
柴可夫斯基《雪橇》
勃拉姆斯勃拉姆斯《搖籃曲》
勃拉姆斯《A大調圓舞曲》
巴赫巴赫《G弦上的詠嘆調》
巴赫-古諾《圣母頌》
巴赫《G大調小步舞曲》
約翰?施特勞斯約翰•施特勞斯《春之聲》
約翰•施特勞斯《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約翰•施特勞斯《藍色多瑙河》
維瓦爾第維瓦爾第的《四季》
維瓦爾第《春》
維瓦爾第《狩獵》The hunt門德爾松門德爾松《乘著歌聲的翅膀》
門德爾松《春之歌》
李斯特李斯特《愛之夢》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
其他圣桑《天鵝》
德沃夏克《幽默曲》
克萊斯勒《美麗的羅斯瑪琳》
德利布《撥弦》
但齊《g小調木管五重奏 Op.26/2/I 快板》
里姆斯基-科薩科夫《野蜂飛舞》
巴達捷芙斯卡《少女的祈禱》
比才《小步舞曲》
德彪西《月光》
馬斯奈《沉思》
班德瑞的鋼琴曲古典音樂還可以激發孩子大腦潛能。
田藝苗副教授,致力于古典樂的普及和推廣,有著豐富的兒童音樂教育經驗。是韓紅、李健、譚盾、汪涵、吳曉波、郎朗、姚晨、歐陽娜娜等大咖鼎力推薦的老師。2016年,她在喜馬拉雅開設《古典音樂很難嗎》,獲近千萬次點播,開設的《給孩子們的音樂課》獲過百萬次點播。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