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華韻民族樂團:傳承民族音樂,服務基層大眾
享譽齊魯的煙臺華韻民族樂團,是一個由煙臺市文化館組建、文化自愿者組成的公益性民間樂團。建團以來,曾多次深入廠礦企業、農村林場,社區校園進行公益演出,有時還會利用演出前的間隙對農村俱樂部或學校進行藝術輔導。其小分隊還曾遠赴法國、俄羅斯等國進行文化交流演出。
疫情之年的五場音樂會2020年12月17日夜晚,一場“華韻流芳。唱響新年”的音樂會,把煙臺大劇院變成了歡樂的海洋。一曲熱烈歡騰的民樂合奏《春節序曲》拉開了整場音樂會的序幕,爾后陸續上演的嗩吶獨奏《百鳥朝鳳》,墜琴獨奏《夸山東》,二胡協奏曲《一枝花》,以及《北京喜訊到邊寨》《櫻桃紅了》《我的祖國》《天時地利人和與好漢歌》《西游記插曲之豬八戒與孫悟空》《喬家大院之愛情》《無產者》《海陽大秧歌》《花好月圓》等諸多民樂合奏作品,無不激起在場觀眾一浪高過一浪的掌聲與喝彩聲。這是煙臺華韻民族樂團建團以來的第六次新年音樂會,同時也是庚子疫情年的第五場音樂會。
一批煙臺華韻民族樂團的鐵桿粉絲不約而同的感嘆道,真沒想到在舉國抗疫的2020年還能看到華韻民族樂團的精彩演出,而且還演了五場之多。回想半年前,該團全體成員和全國人民一樣居家抗疫。
意想不到的是,當樂團全體演奏員在微信群接到要為煙臺國際海岸生活節趕排節目時無一人表現出為難情緒,2020年7月8日上午八點半,樂團從指揮到演奏員,人人佩戴口罩按時走進排練場。為了確保完成任務,樂團立改過去常態下每周一次的排練為二至三次的排練。指揮李執勝先生更是夜以繼日地忙著配器,改總譜,還要幫樂手抄分譜。7月26日晚,煙臺國際海岸生活節的民族音樂會在煙臺山下大海岸邊的露天舞臺上如期與觀眾見面了。觀眾那個高興勁兒用喜出望外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有來自外地的游客一邊觀看演出一邊忙著用手機拍照,口中還自言自語道,多美的煙臺多美的音樂盛會。
樂團完成了國際海岸生活節兩場演出任務后,又相繼于9月11日和10月22日,分別為煙臺市繁榮舞臺藝術“雙演工程”及魯東大學90年校慶各演出一場。魯東大學的師生嚴格按社交距離坐在學校演藝大廳觀看演出,然而雷鳴般的掌聲不僅消除了觀眾之間的距離,更拉近臺上與臺下之間的距離。
忘不了的美好記憶不論是50余人的整團演出,還是十人以下的小分隊演出,樂團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熱烈歡迎。然而,最令人難忘的還是三年前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的環渤海巡回演出。那是一次環渤海津冀魯遼17座城市的巡回演出。
頭一回走進沈陽盛京大劇院音樂廳的沈陽大三學生張錦秋,迫不及待地告訴她的室友:“煙臺的音樂會太震撼了,蘭花花敘事曲太熟悉了,我都聽哭了。”與煙臺隔海相望的一位大連觀眾,操著幾乎和煙臺一樣的口音說:“《樂了山響了莊》和《海陽大秧歌》接地氣,貼近老百姓生活,聽起來親切。”濱州呂劇團演員鮑志強說:“好多年沒有這么過癮了,煙臺一個地級市能有陣容如此強大的民樂團了不起。”青島、德州、淄博、濰坊、威海、東營等地搞民樂的同行看了演出后不約而同地評價:“不是專業團體的華韻,奏出了專業團體的水平。”當樂團的大巴駛離天津行進在趕往邯鄲的路上,樂團低音提琴手白先生的手機響了:“白老師,看了你們的演出,覺得是享受了一次視聽盛宴,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是對演奏者出色表演的真誠點贊。我個人感受一是陣容強大樂隊配置均衡,弦樂、彈撥、吹打各聲部相得益彰。二是指揮優秀,演奏者強力支撐。三是曲目內容豐富,有時代特征。四是低音效果完美,很好地襯托了各曲目的演奏……”打來電話的并非是白先生的故交好友,而是天津某合唱團的團長張立國先生。
尤其令人難忘的是專家們對這次巡演的點評與鼓勵。曾多次擔任國家藝術基金評委的作曲家北方戰區文工團劉榮團長認為:“煙臺華韻民族樂團,有自己的原創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好聽,而且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地域特色,聽這樣的音樂會,猶如一場饕餮盛宴。”著名笛子演奏家、指揮家、作曲家曲祥說:“一臺豐盛的音樂會,帶來了家鄉的風土人情,又感動又親切,特別是那些原創作品很出彩,也是立團之本。”大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劉萍說:“華韻民族樂團完全可以像煙臺蘋果一樣成為煙臺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
特邀參加巡演的著名二胡演奏家李梅和著名三弦演奏家侯慶華認為,“華韻”現象在全國也是很少見的,希望樂團越辦也好,走得更遠。山東省歌舞劇院王彬林院長用“榮幸、激動”來表達自己觀看音樂會的感受,他說:“華韻樂團的巡回演出廣受好評,沒有讓國家的基金投入失望。”
“天時地利人和”
2019年1月9日,一家行業媒體記者專程從北京到煙臺采訪華韻民族樂團。記者在查看樂團巡演及歷年演出資料時,無意中發現樂團歷年演出節目單都少不了《天時地利人和》這個節目。的確,這不是什么巧合。
樂團成立以來,先后排演了40余部音樂作品,每場演出的節目都會有所調整,但合奏《天時地利人和》從來不會被拿掉。因為“天時地利人和”早已成為一種信仰植入樂團成員心靈的深處。或許,樂團發生的許多感人小故事,正是緣于這樣的信仰。
例如:大提琴手劉先生家住牟平區,每次參加排練都要坐兩個多鐘頭的公交車,可劉先生不僅從不遲到,還時常第一個到達排練場。二胡首席隋媛,在樂團馬上就要開拔青島之際患上了急性肺炎,當大家都為她擔心的時候,她二話沒說,帶上針和藥就和大家一起登上了開往青島的大巴。樂團主持吳媛媛,在巡演期間一路上都是自帶藥罐子煎草藥,卻從未因為身體欠佳而影響演出。樂團出發濰坊那天,正趕上大提琴手王燕三歲的小孫女要做心臟手術和丈夫腦梗住院,然而,她對這些卻只字未提,打起行李就隨團出發了。京劇清唱演員王燕在濱州演出時患上了胃腸感冒,當她從老同志那里接過藥時,她堅持只按規定量服用一半,她怕萬一吃多了藥有什么不適應耽誤演出就不好了。年逾古稀的藝術總監兼指揮李執勝先生,時常帶病堅持工作更是有目共睹。
樂團中有多名成員是文化館的專業干部,館長解維力對所有專業干部只有“服務”兩個字的要求,而且館長對自己的要求更是如此,從后勤保障到前臺演出,館長對樂團的關懷可謂無微不至。
“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與國脈相連”。樂團全體文化自愿者對習近平總書記這一指示精神,在經歷了極不尋常的2020年之后有了更深刻的領悟。煙臺華韻民族樂團——這枝深深植根于膠東大地的民族音樂之花,在偉大的“十四五”期間,必將更加光彩絢爛。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