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遺產地圖》專題研討會在中央音樂學院舉行
2020年12月10日,由中央音樂學院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中心主辦的學院重大科研項目《中國音樂遺產地圖》專題研討會在中央音樂學院順利召開。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中央民族大學、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等院校的二十余位有關領導、專家學者參與會議。
會議開始前,院長俞峰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田青、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蘭靜、武漢音樂學院副院長李幼平頒發中央音樂學院特聘教授聘任書,感謝三位專家對中央音樂學院在學術上、藝術上的全力支持。
本次研討會主要分為三部分:探索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具體呈現模型與研究方向、歷史傳承與發展現狀以及平臺資源數據標準。與會專家分別從各自專業領域視角出發,就初步成型的項目模型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指導意見。專家們一致認為,非遺音樂具有復雜性、豐富性等特點,希望《中國音樂遺產地圖》能夠立足每一個非遺音樂項目的自身特點,關注非遺音樂與所在地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挖掘其背后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做好頂層設計、整合學術資源、明確受眾群體、創新表達方式,最終以開放性的形態呈現。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一級巡視員王晨陽表示,傳統音樂對中華文化基因有著重要的涵養、哺育作用!吨袊魳愤z產地圖》應積極探索中國傳統音樂在中華文化傳承過程中的重要意義,通過新的技術手段與理念認知,從更廣泛的角度看待傳統音樂范疇的具體指向,匯聚各方資源做好傳統音樂類非遺普查,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作出貢獻。
中央音樂學院院長俞峰表示,非遺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中國音樂遺產地圖》項目將著重關注非遺音樂的當代價值與學術價值,邀請各領域專家組建團隊開展采風調研,加強學術研究,同時探索如何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做到推陳出新,尋找專業性、學術性、普及性相結合的呈現方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田青指出,《中國音樂遺產地圖》應具有兩個開放性,即內容的開放性與合作形式的開放性。同時在確定項目整體思路時,注重突出地圖的指向性、方向性以及獨特性。
此前,《中國音樂遺產地圖》曾舉辦專家征詢意見會,確定項目施行基本定位。本次研討會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實際模型的具體分析,探索完善項目的主體框架結構及后續實施方案。下一步,中央音樂學院非遺中心將繼續匯攏各方意見,群策群力,集思廣益,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規律,在多學科、多領域融合的基礎上分層級、分階段開展工作,探索非遺音樂保護、創新發展新途徑,為推動非遺音樂的創造性轉化提供更多可資借鑒的參考范例。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