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大師方錦龍,讓后浪懷疑世界音樂的盡頭是琵琶
明明是彈著最傳統的中國樂器,你卻能聽出“咖喱味”。
興致起時,還會彈起自己的臉,用口腔共鳴變身“人型樂器”。
白著頭發的老者,眼睛閃著亮光,抱著琵琶眉一挑,頭微昂,指尖撥劃出的竟是一段西洋曲調。
他,就是滿頭華發仍在以“廣東籍音樂人”身份推廣國樂的大師方錦龍。
這個憑借用琵琶模仿十八種樂器的絕技艷驚四座,在B站晚會火出圈,收獲了1億次后浪的“膝蓋”。在這之前,他被“B站十萬血書請進站”。
最近一次破壁,是和李宇春在快手的《國樂大典》晚會上,直播間里9008萬的觀看人數。
但如果了解一下這個被譽為“武器大師”、“琵琶精”的國樂大師,你可以發現,原來他已經不是第一次這么“叛逆”。
01 無師自通后的“方逃課”
1963年,方錦龍生于皖南彈撥樂世家,父親是黃梅戲樂師,他從小就接觸到很多傳統樂器。耳濡目染中,才四五歲他就自己摸索玩起了樂器。
有一天,他與同院一個家承西洋樂的玩伴把家里的柳琴和小提琴偷拿出來,兩人一起琢磨,竟然無師自通地情況下彈奏出《東方紅》,兩人興奮地跑到鄰居門前演奏,這一天賦令眾人嘆賞
圖 |《你好爸爸》里方錦龍與李小萌談論
但6歲父親正式教他習琴時,方錦龍骨子里的“叛逆”開始顯現,開始琢磨著怎么“逃課”。
肩負著長輩和父親的期望,方錦龍從小就被賦予了很多傳承文化的責任。同齡的小伙伴在玩耍的時候,他卻要天天枯燥的吊嗓子、學琴,小小年紀一訓練就是一整天。加上父親信奉傳統的“棍棒”教育,教學極為嚴苛,一旦發現他偷懶懈怠就會“忽然一頓暴打”,至今他都能記得當時火辣辣的痛。
“開始學的時候是好玩,等到真開始真刀真槍練的時候,就發現苦啊、難啊,關鍵是什么,你在這兒練琴呢,一幫孩子叫玩啊,就在這兒邊練著吧,心早就飛出去了。”
回想起兒時練琴經歷,方錦龍說,為了出去玩,跟小伙伴“合謀”偷偷溜出去,被父親發現后也沒少挨揍。
雖然天性好玩又叛逆,但到小學畢業,方錦龍已能演奏柳琴、京胡、板鼓等十幾種樂器。而身為人父之后,方錦龍也能明白了父親當年嚴厲管教的良苦用心,但對待兒子,他做的是帶他從小領略民族音樂的美,送他去接受正統的西方音樂教育,尊重兒子做音樂的態度和理念。
02 摔破飯碗南下的“方廣州”
這種“叛逆”貫穿了方錦龍人生的音樂之路。
1978年,方錦龍進入了濟南軍區的前衛民族樂團,并在其中擔任彈撥樂首席。但在1988年,他放棄了當時很有影響力的樂團“鐵飯碗”工作,南下廣州出唱片,開始流行跨界“試驗”。
提起出走的原因,方錦龍提起自己在隨團出訪國外演出時,發現很多華僑是廣東人,“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廣東音樂,所以我當年為什么來廣東,我八十年代出國那時候還在山東,去了國外以后很多人你說給我來一首廣東音樂,不懂,潮州音樂、客家音樂,也不懂。后來知道廣東這個地區有這樣的,我就毅然過來了,就是為了三大樂種來的。”
是的,和同齡人不同,上世紀80年代時,年僅十五六歲的方錦龍就出國學習,脫離家庭開始走入社會,開始探索自己的音樂道路。在西班牙,聽到激情四射的曲風,他才發現原來音樂還能有這么多風格,他的眼界一下子被打開了。
因為廣州有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氣質,也有著創新的空氣,而廣州本身本土有三大樂種,在一個城市里面用市和用省命名的音樂就是廣東,廣東音樂、潮州音樂,這是全國沒有的。
這促成了他來到廣州,從1988年一扎根就是三十余年。多年后,方錦龍說:“我曾走過許多地方,但是對廣州的情誼不一樣。廣州很宜居,人很友善,花兒很美,還有很多美食。”
在廣州,到了上世紀90年代時,他就已經出了很多流行唱片,把流行音樂和經典民歌都做成器樂曲,把民樂和現代的MIDI音樂結合起來。
為了推廣廣東音樂,方錦龍創立了“芳華十八”、“最強龍音”和“國樂四大天王”等演出品牌。現在,身為廣東省藝術研究所“錦龍音樂工作室”藝術總監的方錦龍,仍在向世界推廣傳統國樂。
方錦龍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在中國博大的傳統音樂里,我感覺自己就是個小學生,因為學得越多會發現自己越渺小。實際上我們就像海底的一滴水,這一滴水只有融到傳統文化的海洋里,甚至世界音樂的海洋里面,才不會干枯。”
03 無所畏懼的“方天秀”
事實上,他也把“叛逆”這理念貫徹到了出圈的一刻。
今年1月,方錦龍在B站2020年跨年晚會上火了,他與交響樂團上演的長達11分鐘跨界演出火到出圈了,在彈幕上收獲了無數后浪的“膝蓋”。
他不僅用各種各樣的傳統樂器演奏了中國傳統曲目,還演奏了西方的交響樂曲和民謠,甚至演奏了搖滾樂。
這里有《十面埋伏》、《笑傲江湖》、《將軍令》等經典曲目
這里有八零后粉絲喜歡的《魂斗羅》
這里有老年人喜歡的鋸琴演奏曲《牧歌》
這里也有與虛擬偶像洛天依的跨次元的碰撞,讓二次元都被這位“不一樣”的大師吸粉
2019年12月,方錦龍進駐B站,僅半個月就收獲25萬粉絲,看到本尊進駐后,網友們紛紛評論:“終于不用再替您搬運了。”而做B站UP主的契機,也是他應邀在B站做直播訪談,彈幕刷“十萬人血書請方老師進駐B站”,讓他看到了這群年輕人的可愛,也有了在這個年輕人聚集地讓國樂也有一席之地的念頭。
而跨年夜演出后,方錦龍粉絲迅猛漲到近60萬,晚會導演后來也告訴他,這個單個視頻瀏覽量過五百萬,“是B站的四大法寶之一”。
2020年11月,他在B站上與“大戰”百人樂團的視頻,有1.1億次播放量,79.3萬的轉發數,后浪們仍在尊稱他為“琵琶精”、“玩武器的老爺子”、“武器大師”…
火出圈,但他仍然謙遜地在不斷靠近、了解后浪,在B站帶著一群90后UP主出演《大亂斗》節目,被抖音、快手平臺上工地“古箏哥”打動留言,帶著殘障人士組成的山水樂團一起去過深圳音樂廳、星海音樂廳演出。
他說“我不是放下身段,而是在向他們學習,學習年輕人的新思維、新想法,這樣才能了解他們喜歡什么。”
破壁出圈后,隨之而來的也有爭議,有人擔心這會讓經典由“雅”變“俗”。
面對這些質疑,方錦龍也依舊“叛逆”地不管不顧。
在他看來,就是要殺出一條“血路”,讓更多人關注到民族樂器。
“一定要好玩”是他從事音樂秉持的原則,也是他收到B站最多膝蓋的原因。他說,“我們的音樂已經走出國門,但還未必走進國人的心里。”
當一個95后的告訴方錦龍,B站上的后浪們喜歡“有梗”時,他坦然的說,大家喜歡他的表演,是因為他的東西比較“俗”吧。但俗字,是由“人”和“谷”組成,是人就離不開五谷,所以俗有什么不好呢?只是不能做惡俗的事,而是要大俗,大俗才能大雅。
方錦龍說很多音樂還停留在殿堂上,國人覺得它高雅,但可能不覺得這些音樂能走進生活。如果老百姓不喜歡,尤其年輕人不喜歡,國樂永遠曲高和寡,最后肯定就沒有人傳承了。
方錦龍說:“我從來不拒絕任何形式,我覺得只要是對中國音樂有推廣的活動我就去做,哪怕招來非議。”
有人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方天秀”,意思是他天天在秀。方錦龍知道后也笑著贊同,他認為中國的樂器就得天天秀,就得讓中國人自己都知道自己的寶貝。
“秀完了又遭到非議,那我覺得無所謂,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