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樂學院“音樂開放周”如約而至
“秋之韻”黃浦學生藝術團器樂專場音樂會
一年一度的文教結合支持項目——上海音樂學院“音樂開放周”,是上音打破高校藩籬、用藝術回饋社會的重要平臺之一。
因為疫情,今年的開放周延后到10月15日-21日舉行,并且減少了市民逛校園、進課堂等傳統環節,但這也讓上音更加專注于做好“美育帶頭人”。
為期一周的時間里,上音在線上線下策劃了100項(場)活動,包括專場音樂會、場館開放、音樂沙龍、講座、劇場參觀、排練參觀等。
除了增加線上節目,給校外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學生提供音樂普及教育、提供上音歌劇院這樣的專業舞臺,成為今年開放周的亮點。
發揮“美育領頭羊”作用
今年的開放周主要針對中小學生團體,作為國內藝術院校中第一個樂器博物館,上音東方樂器博物館也特別根據孩子的特點,站在孩子的角度,完成了互動式藝術熏陶。
“我們博物館的活動不是傳統意義上那種介紹式的,不是灌輸,而是雙向互動。”博物館辦公室主任梁媛介紹,開放周期間,東方樂器博物館安排了兩場講座和一場音樂會,全都設置了互動環節。
“傳承——小荷才露尖尖角”音樂會“傳承——小荷才露尖尖角”音樂會就是典型的互動音樂會。演奏員來自上音附中與附小,主要樂器是二胡,演出形式有二胡獨奏、重奏、合奏,每首曲目演完,博物館都會留出互動時間。
“演奏員和臺下大部分觀眾都是同齡人,互動起來效果特別好。”梁媛說,孩子們問的問題都很特別,“有孩子問,附中的宿舍是什么樣子的,可能是想走專業路線的琴童;有孩子問,平時練琴練不好會不開心,這樣的孩子可能就是想討教經驗的。”
最讓梁媛感慨的是,一個孩子聽完《我和我的祖國》后,提問“我怎么感覺聽到了兩種聲音呢?”
“我說你的耳朵太棒了!”她說,這就是博物館舉辦這類普及活動的意義,“小朋友的耳朵能自己發掘很多東西,不需要你灌輸。”
開放周負責人也表示,藝術對于美育教育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作為音樂高等學府,上音有責任發揮“美育領頭羊”的作用,用自己的專業,幫助上海的高等院校和中小學開展美育教育,甚至是全民美育教育。
開放周期間,上音新時代版《長征組歌》完成了一連三天的系列首演,一票難求,上音仍將這檔熱門演出開放給了部分單位,用藝術形式幫助他們進行“四史”教育。
開放周今年還有重磅舉措,和多個區的青少年藝術活動中心合作,從上音歌劇院抽出檔期,把專業舞臺開放給孩子們——藝術苗子有更好的實踐舞臺,其他學生也能到一流劇院看演出,這對未來他們走進劇場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10月19日,“秋之韻”黃浦學生藝術團器樂專場音樂會在上音歌劇院舉行,黃浦區青少年藝術活動中心的學生愛樂樂團、學生民樂團,分別在上下半場登臺,用中西樂器隔空對話。
“秋之韻”黃浦學生藝術團器樂專場音樂會活動中心相關負責老師表示,本次音樂會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加強美育教育,同時提高學生在團隊學習中的協作能力,增強責任意識,“我們得到了上音的大力支持,登上了這么專業的舞臺。”
浦東新區福山唐城外國語小學也要登臺上音歌劇院,不過,為了保證節目的質量,不辜負專業舞臺,學校特意申請將演出延后到11月舉辦。
該校藝術課程輔導員、課程部副主任吳曉靜介紹,學校建校以來有28個學生社團、40多個特色課,每年都會舉辦外語節、達人秀、紅歌會等校園大型活動,浦東新區青少年藝術活動中心特意推薦他們參加開放周,因為儲備節目多、質量高,學校直接擔負起了一整臺演出。
“能登上這樣專業的舞臺,對學校、家長、孩子們來說,都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事,大家都非常想參加。”吳曉靜說,學校從歷年的各大活動中精選了10個節目,“競爭非常激烈,節目入選的孩子,都激動壞了。老師先來踩點看過場地了,更有家長志愿者請來了比我們老師更專業的指導老師。”
“大孩子”同樣激動。今年,上音首次和兄弟院校的藝術團體合作,邀請東華大學藝術團來上音歌劇院演出。藝術團指揮梁宇求說,能得到這樣的演出機會,學生們十分欣喜。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