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俄羅斯經典歌劇將亮相上海 展示文學巨著到音樂的轉換
從日落看到凌晨的八小時超長話劇《靜靜的頓河》方才落下帷幕,同樣來自“戰斗的民族”的經典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又將亮相申城。9月11日晚,來自俄羅斯國立莫斯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與聶米羅維奇-丹欽科音樂劇院的經典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將為上海大劇院2019/20演出季拉開序幕。
多部重量級俄羅斯戲劇相繼登場,也為“講究觀劇修養”的上海劇迷提出挑戰,要如何全面理解俄羅斯戲劇作品,如何在俄羅斯文化中尋到情感共鳴?昨日,導演亞歷山大·泰特爾,音樂總監、指揮菲利克斯·克洛波夫與上海歌劇院首席指揮張國勇以對談形式,為觀眾上了一堂普及課 “從普希金到柴可夫斯基——《葉甫蓋尼·奧涅金》從文學到音樂的轉換”。
沒能成為“奧涅金”的老柴
如同中國的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都是互通的,俄羅斯文學的深厚積淀也對其戲劇、音樂、舞蹈作品產生深遠的影響,柴可夫斯基創作歌劇《奧涅金》就是最好的例子之一,在這部作品中既能看到文學巨著對作曲家的影響,也能尋到作曲家當時正經歷情感危機的蛛絲馬跡。
1877年初,37歲的柴可夫斯基想要寫一部新歌劇,女中音歌唱家伊利莎維塔·拉芙洛芙斯卡婭向他舉薦了《葉甫蓋尼·奧涅金》。最初打動他的是小說里塔季揚娜的寫信情節,因此他首先譜寫了 “寫信詠嘆調”作為試筆。
1876年底到1877年初,通過音樂指揮家尼古拉·魯賓斯坦的介紹,柴可夫斯基跟富孀梅克夫人通過信件初識,后者給予柴可夫斯基豐厚的經濟支持,兩人的感情很快超越了普通友誼。此時,柴可夫斯基又收到他的學生安東尼娜·米柳科娃寄來的情書。信中安東尼娜自稱多年來一直暗戀著老師:“整天坐在家里,像一個半瘋的人似的,踱來踱去,只是想著見你的那個時候……”這讓柴可夫斯基想起了歌劇中善良的塔季揚娜寫信時夜不能寐的狀態。雖然對安東尼娜全無印象,但他禁不住“愛”的猛攻,勉強答應了這樁婚事;槎Y舉行前三天,柴可夫斯基給已經中斷通信40天的梅克夫人寫了一封長信,交代他的“無愛的婚姻”。
回頭再看《葉甫蓋尼·奧涅金》的“寫信”場面,奧涅金對塔季揚娜的態度,反襯出柴可夫斯基沒能拒絕安東尼娜的“輕率”。柴可夫斯基將內心的矛盾外化在作品之中:寫信的女子既有梅克夫人又有安東尼娜的影子;而他本人則后悔沒成為“奧涅金”。
或許正因注入了作曲家本身的矛盾而又深刻的情感經歷,“寫信詠嘆調”之后也成為觀眾欣賞這部歌劇的首要關注點。認識到了深刻情感超越一切的柴可夫斯基,剝去了歌劇華麗的外表,帶來了這版簡潔卻又動人的“奧涅金”。導演亞歷山大·泰特爾介紹,“柴可夫斯基希望為劇中簡練的故事找到對應的演繹,我們把簡潔的理念帶到了這個版本中!
尋找作為觀眾的“自己”
參與演繹《奧涅金》多年,歌劇的音樂總監兼指揮菲利克斯·克洛波夫已經很難抉擇哪一個是他最喜愛的角色:“不管是塔季揚娜、奧涅金、連斯基……甚至臺上不發聲的角色,我們都深愛他們。真正的大師之作,其實就在于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共鳴,有些人可能覺得塔季揚娜的故事和自己的經歷很相像,有些人又覺得奧涅金身上有自己的影子,這才是經典作品的不朽之處。”
用“不真實”的歌劇,展現“真實”的情感,正是導演泰特爾和指揮菲利克斯共同的追求。就算時移世易,人心中總有些東西是永恒的,比如生命和死亡,比如親情、愛情、信仰……而這些正是歌劇想要在舞臺上表達的內容。
但真正的戲劇藝術終點并非表面如何,而是表達了什么。不同人有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解讀。在菲利克斯的眼里,整個世界都可以看作是一部擁有許多不同聲部的歌劇!拔覀兂尸F的所有舞臺經歷都來源于真實生活,情感才是我們想要真實傳遞的對象。這部作品中,演員在舞臺上所思考的遠超過他們歌唱的。演員們在沉默的間隙所留白的情感,都能夠從音樂中感受到。”
上海歌劇院首席指揮張國勇說:“從人物中找到自我,也是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于我來說,連斯基這個人物非常吸引人,在其它歌劇中很難找到這樣有詩人氣質和男性氣質的人物,我個人更為同情也想要贊美這個人物!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