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昆山:“百戲之祖”昆曲的產業化探索之路
2019年2月江蘇省昆山市巴城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評定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昆曲)”。江蘇省昆山市為了加強文化建設,推動文化產業跨越發展,實現文化資源向產業元素的轉變,早在2010 年就出臺了《昆山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09-2020)》、《關于加快昆山市文化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意見(試行)》相關政策。近年來,巴城鎮積極探索“昆曲+”的業態融合發展思路,進一步強化昆曲發源地概念,來塑造“昆曲昆山”的品牌。
“昆曲+演藝”:以昆曲大劇院、昆曲長廊等為載體,通過實景演出、劇院演出等多種形式,全方位演藝昆曲劇目;
“昆曲+文化創意”:依托昆山軟件園平臺,將昆曲融入文化產業,實現文化創新發展。大力發展昆曲酒、傳統點心禮盒、昆曲創意藝術品、書籍、戲服等近百種旅游特色商品,年產值近5000萬;
“昆曲+旅游”:打造“春賞花、夏戲水、秋品蟹、冬養生”四季旅游主題活動,形成生態休閑游、歷史文化游、農業觀光游、運動康體游等旅游產業體系;
“昆曲+小鎮/街區”:依托巴城老街進行整體布局,建成的大量昆曲名人工作室豐富了昆曲小鎮核心區文化功能。在吸引昆曲酒業、拾畫書吧、等昆曲產業基礎上,建成老街戲院、昆曲長廊等昆曲載體,打造了我國首個戲曲文化博覽園和國家級江南水鄉昆曲小鎮。
“昆曲+餐飲”:優先發展農業服務業,以昆曲文化為主要元素,打造昆曲主題酒店6個,餐船、農家樂共1300余個,年消費人數310萬人次,年收入約31億元,解決就業人口2.4萬余人。
配套手段:
加強文化研究和文藝創作
巴城以社科課題研究為引領,通過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傳播交流等方式,加強昆曲文化研究,使昆曲優秀研究成果惠及大眾。
通過出版、制作昆曲連環畫、昆曲微視頻、昆曲書籍等形式,豐富昆曲文藝創作,不斷加大昆曲文化傳播力度。
舉辦特色活動及惠民活動
重陽曲會系列活動打響了“昆曲小鎮•大雅巴城”的品牌,吸引了百余名海內外專家學者參與。2019年以來,巴城舉辦了以《浣紗記傳奇》《青冢記·昭君出塞》等著名昆曲劇目為代表的系列活動十余場。通過組織昆曲小鎮文化交流,昆曲主題聯誼活動等,提升巴城知名度,加深人民群眾對昆曲的認識。
依托名人工作室舉辦昆曲惠民活動,開展“大美昆曲”主題講座及示范演出37場,網絡直播在線人數超過214萬人次。依托民間曲社擴大昆曲受惠面,成立昆曲民間曲社,開展昆曲講堂、昆曲欣賞等活動,為大眾提供欣賞、學習昆曲文化的平臺。促進昆曲培訓進社區,截止至2019年7月共舉辦昆曲進基層138次。逐步形成昆曲小鎮優秀文化氛圍。
專業的人才培養
逐步加強昆曲人才培育力度,以“全國小梅花昆山培訓基地”為依托,采用昆曲進校園、昆曲研修班等形式培育和引進昆曲演繹、策劃等各類優秀人才,提高教育層次。為昆曲演員提供參加全國匯報演出等活動的機會,積累表演經驗,提供創作空間。通過巴城籍昆曲名家反哺家鄉昆曲教育,以開辦工作室、招聘、派駐等形式為昆曲小鎮戲曲后備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鼓勵民間昆曲社培養昆曲人才,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昆曲學習平臺。
百戲之祖——昆曲
昆曲姓昆,源頭在巴城。從黃幡綽傳下的歌調到顧阿瑛“草堂雅集”形成的昆山腔,是昆曲的源起。到了明代的巴城人梁辰魚用魏良輔的“水磨腔”填詞,創作了昆劇《浣紗記》,則使昆曲脫穎而出,從此走上了舞臺,成為了“百戲之祖”。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專區
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作為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與培育工作的承接方,圍繞“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發展現狀,從文化振興鄉村入手,以實現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相結合為目的,制定了《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三年培育計劃》,打造傳統文化產業化以鄉為單位的重點培育案例,以金融、資本、產業的視角發現“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資源優勢,推動“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產業化發展!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