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市場倡導理性消費
藝術,本來就是有主觀所存在的“喜歡與不喜歡”。藝術教育這個門類因為又多了一個“教育”的詞匯。所能看清和看透的人就少之又少了。藝術的先決條件肯定是“技術”,再大的藝術家操作中肯定也是“技術”。那么怎么產生藝術呢?無非就是操作后,旁人的眼光中的技術和藝術家產生了共鳴。于是就產生了“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夸大式的崇拜。藝術的產生有時候是“人云亦云”中產生,也有時候需要如“酒”一般非得有些年頭。有時候失去才是最美好的。偉大的藝術家身前都是“流浪漢”死后都成名成家的事,在文化藝術界每個時代中的每天都在上演。
藝術教育市場,沒人監督,無人監管。工商管理可以監督所謂食品安全,文化部門可以監督音像制品銷售,教育部門更是只能管一管文化課成績。倘若,藝術在些許人眼里只是個“小科目”,那么所見決定你未來的所有的路。我們不談“藝術所謂的高尚的,陶冶情操”性質的大話。因為,相對自身,我們無法真正體會每個人心中的理想一樣。但藝術卻是有他的真正的魅力。2011年感動中國人物中的“朱光亞”先生,其人“中國的兩彈專家”他的愛好卻是,寫作和聽交響樂。這樣的人物太多,太多了。中國家庭的教育觀中,太不把“文化藝術科學”放在眼里。在音樂廳的聽眾們,有多少是組團贈票來的?有多少是家有琴童的?又有多少是父母帶孩子買票又不學器樂的家庭呢?肯定沒有,倘若真有,一生也就那么一次。
藝術教育市場,這本就不是能完美融合的詞匯。投入如今的“混沌“世界中,就更是如此。有些教師自己的問題都沒解決,為了“謀生”紛紛出道,由于“專家,教授”滿天飛舞。真正的專家管不了事,更有些專家管不事。于是,李逵和李鬼的年代里,藝術教育市場水深讓家長和孩子都很受傷。這個市場里的消費者是家長,受傷者更是整個家庭。風里來,雨里去,那些年你們失去的不僅僅是財力,物力更是感情。單談“消費者”的問題,要做藝術教育市場的消費者,不是有錢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的。家長必須有足夠的自信和耐心去發現自己的孩子的學習藝術的天賦。耐心更是孩子幾年學習中家長必須要擁有的。這就是“內心強大”。更多時候的堅持應該是家長,因為孩子基本都“抗拒和無所謂”對待,等孩子的懂藝術的時候,也是知道感恩和成長的一個標志。既然談到教育,這里“教師”主體必須有自身的優勢和特點。眼有大世界,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中,不斷思考中的人物。因為學藝之人肯定會另有世界。為藝術工作要滿足的生存的條件同時,不丟去該有天性。在滿足自己的發展和需求的時候更是要思考如何更好做好教育和教學。一個不懂藝術交流,不會教學參考的老師肯定不是一個全面的教師。一個真正會思考的人,哪怕年紀再大,工作再忙都會停下來思考一下自己的路。除非他不是個藝術教育工作者,是為商者。而這樣的人又是這個市場中最多的。
這個門類,怪事太多,沒辦法,做好自己。能拉拉一把,能帶帶一個。家長更是如此有時候什么也不懂也是件好事。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