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音樂廳:大型原創民族管弦樂組曲《永遠的山丹丹》
2019年國家藝術基金巡演項目 大型原創民族管弦樂組曲《永遠的山丹丹》
時 間: 2019.09.18
場 館: 深圳音樂廳
日期/場次: 2019-09-18 周三 20:00
演出時長: 約100分鐘(以現場為準)
入場時間: 以場館規定為準
演出介紹
一部主題宏大的音樂作品
一部呈現黃土地的音樂史詩
傳統民俗與民族交響完美結合
展現陜北精神、凝結陜北文化
組曲介紹
一張張詮釋生命圖騰的剪紙,一片片連綿起伏的黃褐色群山,一陣陣卷作千雷震地聲的黃河斗鼓,一曲曲嘹亮的嗩吶朝天歌……
我把音符當畫筆,繪一幅幅五彩斑斕的窯洞,獻給這片多情的熱土。我用樂音作顏色,染一抹高原上永遠火紅的山丹丹!
山丹丹是陜北的象征,象征著陜北人民勤勞質樸、堅韌不拔、豪爽熱情的個性。
它是歷史的見證,見證了中華兒女抵抗外辱、拋灑熱血、建設家園的歷程。
它是文化的凝結,凝結著黃土高原民族多元、文化繁榮、能歌善舞的風土。
指揮簡介
肖超,青年指揮家。
上海音樂學院指揮專業碩士。四川音樂學院二胡專業碩士。
現任陜西省廣播電視民族樂團常任指揮、四川交響樂團常任指揮、昆明聶耳交響樂團室內樂團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天姿國樂】首席指揮、成都現代室內樂團首席指揮、陜西交響樂團客座首席指揮、甘肅交響樂團客座常任指揮、寧夏交響樂團客座常任指揮、香港中樂團特約助理指揮,并且同四川愛樂樂團、成都樂團、河南交響樂團、廣西交響樂團、沈陽交響樂團、江西交響樂團、西安交響樂團、山西交響樂團、廣東民族樂團、陜西歌舞劇院民族樂團、山西民族樂團等職業樂團以及多所音樂學院、藝術學院樂團有著良好而密切的合作。
啟蒙于國家一級指揮唐青石學習指揮。后師從著名指揮家閻惠昌教授。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并參加上音與香港演藝學院“校際交流生計劃”赴港學習。在2011香港國際中樂指揮大賽中,獲得亞軍以及最受觀眾喜愛指揮獎的佳績。2015年入選國家藝術基金“青年指揮人才培養”計劃。2017入選國家藝術基金“中國民樂指揮人才培養”項目。
指揮涉及西樂、中樂、合唱,歌劇各領域。近年來在國內及世界各地。演數百場各種類型的音樂會:包括2015年執棒四川交響樂團原創歌劇《鳴鳳》首演;執棒甘肅歌劇院原創歌劇《貂蟬》參演第二屆中國歌劇節;執棒經典歌劇《江姐》,連演數十場;執棒寧夏交響樂團參演第三屆西部交響樂周以及第三屆西北音樂節;2016年執棒陜西民族文化藝術團參演荷蘭阿姆斯特丹運河音樂節,以及澳大利亞巡演;執棒【天姿國樂】、俄羅斯安德列耶夫國家民族樂團進行俄羅斯巡演;執棒泰國曼谷交響樂團新春音樂會;執棒甘肅歌劇院原創歌劇《貂蟬》國家大劇院演出;2017年執棒成都現代室內樂團參演新加坡鼎藝室內樂節;再度執棒寧夏交響樂團參演第四屆西部交響樂周以及第四屆西北音樂節;2018年執棒成都現代室內樂團德國紐倫堡愛樂大廳新春音樂會;執棒原創歌劇《鹽神》參演第三屆中國歌劇節以及全國優秀民族歌劇北京匯演等重要活動。同時作曲編曲大量作品,在世界各地音樂廳上演。
樂團簡介
陜西省廣播電視民族樂團組建于1950年,隸屬于陜西省廣播電視局,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建立最早的職業民族樂團之一。樂團以弘揚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為宗旨,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兼具中國氣派、陜西特色的音樂風格,為推動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做出了重要貢獻。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樂團始終致力于民族音樂的經典傳承和多元創新,先后委約國內知名作曲家創作了《秦韻》《叫板》《絲路長安》《永遠的山丹丹》等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優秀民族音樂作品。其中2018年,《永遠的山丹丹》榮獲2019年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并亮相由國家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主辦的全國優秀民族樂團展演,獲得“首屆全國優秀民族樂團”稱號,專家們評價這部文化精品力作為“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
歷年來,樂團涌現出諸多優秀藝術家,如2015年被中宣部命名為“時代楷模”的歌唱家贠恩鳳;作曲家孫韶、王建民;竹笛演奏家劉寬忍、馬迪、張延武;板胡演奏家吉喆;二胡演奏家余奮揚、金偉等。他們以發展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為己任,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近年來,樂團積極與國內外知名樂團開展交流與合作,在不斷汲取先進經驗技術的同時,將獨具陜西地方特色的民族音樂作品傳播至全國各地乃至海外,足跡遍及亞洲、歐洲、美洲、澳洲的多個國家和地區。受到國內外同行及觀眾的關注及好評。
陜西省廣播電視民族樂團在陜西省廣播電視局的正確領導與大力支持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致力于推進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先進的藝術理念,精湛的演奏技術,奮力譜寫跨越時代的新篇章,為堅定文化自信貢獻獨具特色的陜西力量。
序 曲 《信天游》
信天游是黃土高原的山歌,它不僅是記錄陜北人民生活的史詩,亦是抒發個人情感的窗口。這里面包含著歷史的點滴,凝聚著老百姓的悲歡離合。它也是革命的號角,激勵著黃土地上的人們戰天斗地、建設家園。作曲家采用《東方紅》的曲調素材,用黃鐘大呂之聲引出了對陜北大地的點點素描。
第一樂章 《壺口斗鼓》
壺口瀑布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征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四海奔流。在陜北人民的眼里,壺口瀑布卻是桀驁難馴的蛟龍,肆虐著兩岸的良田,阻遏著來往的行舟。舊時老百姓們用斗鼓的形式發起挑戰,用千面鑼鼓的聲浪與壺口的巨濤相博,以此向肆虐的黃河發出“人定勝天”的怒吼!作曲家在壺口采風時,有感于此,遂以“壺口斗鼓”的民俗形式創作出這濃墨重彩的一章。
第二樂章 《祈雨》
沒到過西北不知風沙大,沒上過高原不知耕種難。黃土高坡上常年干旱缺水,逼迫著莊稼漢們向天求雨、滋潤秧苗,由此也演化岀一種基于民俗崇拜的獨特“祈雨文化”。作曲家選取民歌《祈雨調》的素材,用人聲與器樂相結合,刻畫出一幅神秘又悲壯的求雨場面。
第三樂章 《五彩的窯洞》
窯洞是陜北的民居,依山而建,錯落層疊。舊時每到夜晚,窯洞里點燃油這黃土高坡的夜晩。作曲家選用《三十里鋪》的民歌故事與曲調,用溫婉悠充滿憧憬的畫面。
第四樂章 《刮大風》
風是陜北高原的特色,是當地老百姓的伙伴。一年四季的大風吹不壑縱橫:吹得人以手掩面、不敢睜眼。大風也造就了陜北人的個性,風風火火、坦作曲家選取陜北說書曲牌《刮大風》素材,用極快的速度酣暢淋漓的表現了陜北“大風起兮云飛揚”的壯觀場面。
第五樂章 《趕腳的人》
舊時陜北地區交通不便,經濟貿易全靠驢騾馱運,而牽運牲畜往來各地的腳的”。這些人常年行走在山川溝壑之間,遠離家眷和故土,從事著充滿危險和艱不幸之后尸骨都無法運回。陜北的信天游當中,有很多與趕腳人相關的歌《淚蛋蛋灑在沙蒿蒿林》兩首民歌的素材,生動再現了這份屬于趕腳人的悲苦。
第六樂章 《朝天歌》嗩吶協奏曲
嗩吶是伴隨陜北人一生的樂器,是他們不可抗拒的信仰和寄托。從出生到婚個人生階段都離不開嗩吶的烘托與陪伴。它是陜北人的第二母語,流淌是陜北人的精神豐碑,鐫刻著每個陜北人的悲歡離合。作曲家對嗩吶這件樂器懷有的眷戀與執著,所以她用最熾烈的曲調,賦予了嗩吶這首情到極致的《朝天歌》!
尾 聲 《永遠的山丹丹》
山丹丹是一幅畫不完的長卷,是一曲譜不完的音樂。在這西北的黃土高原上,有太多歌曲需要去傳唱。我把我的音樂化作一張張明信片,交給喜愛它的人。山丹丹,永遠在你的心里綻放……
*該曲目以演出當天為準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