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進校園:讓孩子愛上傳統文化藝術
作者:中國戲曲學院國際文化交流系課題組課題組成員:胡娜、馬姍姍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戲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校園里的傳播,是青少年美育的重要途徑,是傳統文化在青少年中傳承的重要載體。戲曲進校園活動,以戲曲文化在當代青少年中的傳播為依托,在堅定文化自信、堅守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增強中華優秀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力和吸引力。2018年,中國戲曲學院國際文化交流系胡娜課題組,前往北京、上海、河南、湖北、四川等省市,就戲曲進校園在各地開展的具體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高亢激越、清脆又不失童真的梨園雅韻不時從教室傳出,一板一眼、舉手投足間頗有專業戲曲演員的風采,精彩的表演、極富感染力的唱腔贏得師生的陣陣掌聲……這樣的場景在全國各省市的中小學校園里,早已成為常態,很多學生都能有模有樣地唱幾段唱詞、表演幾個戲曲動作。自2017年戲曲進校園在各地中小學廣泛開展后,戲曲這項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開始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越來越多的學生被戲曲的文化魅力吸引,傳統藝術在浸潤童心的同時,也不斷注入新鮮血液。
1、強化頂層設計,因地制宜亮點頻出
“將身兒來至在大街口,尊一聲過往賓朋聽從頭……”北京市東城區史家小學分校二年級的學生何睿涵,和他的社團小伙伴一起,在民族文化宮的舞臺上表演了傳統京劇選段《三家店》。從對戲曲文化知識、表演技能的學習,到孩子性格的塑造、集體意識的培養,再到對傳統文化的感悟與傳承,戲曲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孩子。而這樣的情況,在北京的許多中小學中早已屢見不鮮。
2017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財政部、原文化部聯合發布《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后稱《意見》),《意見》提出,2020年,戲曲進校園實現常態化、機制化、普及化,基本實現全覆蓋。此后,戲曲進校園在全國各地蓬勃展開。發展至今,多地的戲曲進校園取得了豐富的成績,形成了特色和亮點,并帶動全社會更廣泛的力量積極參與。
2015年年初,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加強戲曲等優秀文化藝術的普及推廣工作。開展優秀文化遺產、高雅藝術進校園、進社區,推進送戲、送書、送電影下鄉等項目和優秀出版物推薦活動”。2015年,國務院又先后發布《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等通知。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通知。系列政策的出臺,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戲曲傳承傳播、傳統文化振興、青少年美育等多方面為戲曲進校園提供了指引,在政策引領與制度設計上,為戲曲進校園工作的開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2018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其中,僅戲曲項目就涉及58個劇種。2018年11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55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20個戲曲主題的高校傳承基地入選。2019年1月,中宣部等四部委印發《國有文藝院團社會效益評價考核試行辦法》,將藝術普及教育作為國有文藝院團社會效益的三大重要考核標準之一。這些都從制度設計上助推戲曲進校園的開展。
在《意見》的指引和助推下,各省陸續出臺戲曲進校園工作辦法,強化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一些地區在原有的工作基礎上積極探索制度和方法的創新,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亮點和特色。例如,北京自2014年開始啟動“通過高校、社會力量參與小學體育美育發展工作”(簡稱“高參小”),2016年又成立北京市學校中華傳統文化促進會,推進傳統藝術在中小學的傳播。發展至今,北京的戲曲進校園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示范效應。上海的“文教合一”,打破宣傳文化和教育的“部門圍墻”,堅持文教資源共享、雙向促進,讓戲曲院團、藝術名家和學校緊密對接,實施藝術名家冠名藝術特色學校戰略。作為戲曲大省,河南省提出了戲曲進校園分級分類實施的發展規劃,從制度設計上保障活動經費,同時還出臺了戲曲進校園的劇目清單。湖北省建立了振興武漢戲曲工作聯席會議等具體制度,針對全省學校戲曲進校園活動做出詳細安排,組織不同層級的交流活動。這些政策的出臺和舉措的實施,讓戲曲進校園得到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也體現了從中央到地方在推進落實戲曲進校園方面的態度與決心。
作為傳統文化在青少年中傳播的重要載體,各省市的戲曲進校園都更加突出結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實現精準傳播。一方面,各省市在戲曲進校園活動的推進過程中,緊密地結合地方文化及教育現狀。例如北京、上海將戲曲進校園置于大美育的建設范疇下,強調對青少年美育以及在更廣泛意義上傳統文化普及的價值。河南、湖北等地則在美育的基礎上強調促進戲曲傳播發展,下大力氣培養戲曲觀眾乃至戲曲演員。
在推廣內容上,各省市戲曲進校園既包含以京昆等為代表的全國性成熟劇種,也注重地方戲曲的傳承。不少省市都積極推廣本地代表性地方劇種進入校園,例如河南的豫劇、四川的川劇、廣東的粵劇、浙江的越劇、安徽的徽劇、黃梅戲、西北地區則有秦腔等進校園活動。在傳播戲曲、進行美育的同時,也體現了戲曲文化的多樣性和地方戲曲作為傳統藝術的文化凝聚力,促進青少年對家鄉文化形成認同感。
一些地區在活動設計上結合本地文化建設特色做出了有益的嘗試。江蘇將戲曲進校園與大運河文化建設結合,啟動“京杭大運河江蘇流域戲曲文化傳承創新工程”,在全省建立“京杭大運河江蘇流域戲曲進校園藝術實踐基地學校”近70家。廣西則將戲曲進校園與少數民族的節慶活動結合,在壯族“三月三”節日期間組織各地深入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
各地在推進戲曲進校園過程中表現出的定位特色,一方面是由于不同省市地區戲曲的群眾基礎不同、文化特色不同,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地方在戲曲進校園推進中,立足當地生活實踐,因地制宜,注重活動的帶動效應,實現多方面發展。
2、豐富活動樣態,戲曲傳承由“量”到“質”轉變
戲曲是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美學的重要體現,凝聚了仁、義、禮、智、信的價值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強化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提高素質,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方面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戲曲在校園的傳播,要立足青少年成長的需求和特點,以青少年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激發帶動更深更廣的參與,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戲曲進校園活動啟動至今,通過活動形式和內涵的提升,開始由“量”到“質”轉變,多地已經形成特色突出的進校園模式。戲曲進校園的劇目內容上,重點選擇體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劇目進校園;顒有问缴,由早期的戲曲演出、戲曲講座發展為戲曲體驗活動、戲曲動漫、戲曲韻律操等多種形式,更加貼近校園文化和青少年成長的現實需求;顒咏M織上,從單向的“進校園”發展到“進校園”與“出校園”雙向聯動。從與學校教學的銜接上來看,既有在大學開展的公共課、社團活動,也有與中小學課程接軌的校本課、拓展課和社團活動。
北京市調動院校和戲曲院團等資源單位,通過“講臺、舞臺、平臺”的聯動,將戲曲“進校園”變為“近學生”,從“關注舞臺”轉變為“關注講臺”,扶持相關基地校開展戲曲唱腔、戲曲形體、戲曲美術等與戲曲相關的校本課程,從激活專業院校和戲曲院團資源到促進學校內部的課程建設,都做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其中,作為“高參小”資源單位的中國戲曲學院積極探索戲曲傳播與美育、體育的結合,從教學制度設計到課程設置,從教材編寫到師資培訓,從監督管理到平臺搭建都在向縱深方向推進。上海的戲曲進校園,調動各方積極性,匯聚多方資源,特別是藝術家、文藝院團在參與過程中的自覺意識以及特色學校建設,都體現出上海社會各方力量對戲曲進校園活動的認知。河南的戲曲進校園則在強調活動的覆蓋和深入的基礎上,與豫劇的傳播緊密結合。在推進“戲曲進校園”示范學校建設的同時,扶持高校開展豫劇研究、傳承保護、人才培養工作,推動豫劇走出河南。湖北的戲曲進校園提出了針對大中小學的“八個一”,包括教學課件、戲曲電視欄目、戲曲知識課、戲曲夏令營等多種樣態。在廣東,廣東粵劇院通過講座、演出、快閃、展覽等形式,豐富“粵劇進校園”。在福建,廈門市中小學組織了“走進名團,賞析名劇”夏令營活動,聯合圖書館、文化館,讓高甲劇團、歌仔戲研習中心及南樂團進入學校演出,并設立傳習基地。
地方戲曲進校園品牌帶動作用展現!兑庖姟烦雠_后,一些地區和學校深入探索,堅持強化品牌建設,以點帶面,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深圳寶安區長期堅持“讓京劇進校園”的教育思路,把“戲曲進校園”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寶安戲曲娃”已成為重要的文化教育品牌。廈門實驗中學2015年開始聯合中國戲曲學院開設“京劇特色班”,經過4年發展,這種跨地合作的藝術教育獲得了社會的認可,同時也帶動影響了當地更多學校對戲曲進校園的關注和參與。
注重從城市到農村、邊遠地區的人人美育。有的省份,戲曲進校園的推進已經開始關注農村、邊遠、民族地區。河南作為農業大省,農村學校較多,其戲曲進校園活動將進校園與進鄉村結合,選擇不同主題的劇目和相應的形式進入農村學校,并逐漸探索與鄉村文化館建設的結合。四川將城市的戲曲教育資源帶到少數民族及邊遠地區,成都、阿壩兩地區域文化交流合作的“阿壩州藏羌戲曲進校園”是典型。
3、創新傳播形式,多種媒介助力戲曲美育發展
2018年12月29日,新年戲曲晚會在國家大劇院舉行。來自全國7所幼兒園、小學,4-8歲的105名少年兒童帶來了京劇《賣水》、錫劇《雙推磨》、“看碼頭好氣派”(據京劇《海港》改編)、京劇《智取威虎山》等經典片段。小演員們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現場響起如潮的掌聲。戲曲進校園的成果能夠登上有著戲曲“第一晚會”之稱的新年戲曲晚會這種高規格的展示舞臺,鼓舞和激勵了更多學校和學生參與到戲曲進校園活動中。
由北京市教委主辦,中國戲曲學院承辦的“國戲杯”學生戲曲大賽,已舉辦九屆,參賽選手累計達3萬余人次,參賽劇種十余個,參賽隊伍由北京輻射全國,讓戲曲進校園這一活動得到社會的更多關注。除了活動樣態的豐富發展,一些城市也在搭建戲曲進校園的成果展示平臺,通過創新傳播形式,不斷增強社會對活動的認知。除北京之外,上海在市民文化節校園中華戲曲大賽中推選出“校園戲曲之星”,河南在全省開展了“戲曲進校園示范課”,湖北舉辦了“湖北省校園戲曲展演活動”,四川舉辦了“中小學川劇傳習展演活動”。由內容體系建設到教學展演平臺搭建,戲曲進校園在深入校園文化的同時,也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文化的傳播手段也在不斷創新。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利用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探索戲曲文化在青少年中傳播的新途徑。2007年,原文化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牽頭發起了“中國戲曲經典原創動畫工程”,并與地方聯合開展了系列戲曲動漫進校園活動。作為最早成立依托公共文化共享工程開展戲曲動漫工作創新的省份之一,湖南加大戲曲動漫項目的實施力度,其“戲曲動畫進校園”活動已經選取近百所小學依次開展活動。山東選擇了呂劇、山東梆子、柳子戲三個劇種中的14個劇目,將適合動漫表現的經典折子戲作為制作重點,體現了地方面向青少年,借助新媒介、新形式傳承戲曲的深入思考。
戲曲普及電視欄目的開設也是戲曲進校園的一個亮點。河南省依托河南電視臺《梨園春》欄目開展青少年戲曲擂臺賽、“梨園春風進校園”活動。山西省依托山西電視臺制作《走進大戲臺》,四川省依托四川廣播電視臺制作《中國有川劇》,都針對學生的觀看特點,策劃制作戲曲電視欄目。
與新媒介、新技術的結合,除了戲曲動漫、電視節目以外,還有基于互聯網和移動端的相關軟件、課程的開發。湖北省研發建立了全國首家戲曲通識網絡教學平臺“長江新媒體在線藝術教育”,向全省各大中小學校提供《走近中國戲曲》在線課程。此外,湖北省還鼓勵大中小學發揮“兩微一端”傳播優勢,拓展戲曲教育資源。除了互聯網在線教育,一些院校、劇院團、民營機構都在開發與戲曲相關的APP、手游、微信小程序等項目。
這些新技術、新形式的使用,在豐富了戲曲文化的傳播與體驗形式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戲曲師資力量弱、專業教材缺的現實問題,成為各地戲曲進校園的有益補充。
4、關于戲曲進校園的思考
戲曲進校園,不僅是戲曲本身的傳播與振興,其對于當代社會傳統文化的復興也有很強的示范意義。在新時代背景下,戲曲進校園取得了亮點紛呈的成果,隨著活動的深入推進,也出現一些問題需要解決。要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戲曲進校園的意義,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傳統文化傳承、校園文化建設、青少年成長有機地融合,科學、系統地構建戲曲進校園的教育體系。
——各地認知基礎有差異,認識有待深化統一。戲曲進校園的推進落實,往往需要跨部門的協同協作。從全國范圍來看,不同地域,不同參與主體對戲曲進校園的認知基礎不同,依然存在認識不足、認知不均的情況。各地的活動開展也存在參差不齊的情況。有的省市已經積累形成了經驗,而有的省市地區,戲曲進校園活動開展依然較為分散,經費上不能得到保障,活動的規劃性與系統性有待提升。
——強化研究與闡釋,理論聯系實際推進活動的深化發展。戲曲進校園是一項新的傳統文化振興和傳播活動,沒有太多的經驗可以借鑒,需要立足傳統文化的內涵,深入挖掘,創新探索,特別是結合青少年的成長需求和成長特點加強研究闡釋工作。從根本上看,戲曲進校園是以戲曲藝術傳播為依托的傳統文化普及、美育教育,更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過程。在未來的深入推進中,需要進一步強化理論研究和闡釋,理順戲曲進校園與戲曲傳承傳播、與青少年教育以及傳統文化傳播的關系,并推進戲曲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協作,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探索從戲曲藝術的傳承上升到教育深化改革的路徑上來。
——以立德樹人為目標,深入推進教師教材教法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其基礎的保障是教師、教材和教法建設。從全國范圍來看,戲曲進校園的師資團隊建設是普遍困擾各地的問題。一方面是參與活動的專業戲曲師資數量依然有缺口,難以滿足普及傳播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缺少真正能從事面向青少年普及戲曲的教師。同時,由于傳統戲曲教育教學方法的特點,以及各種地方劇種存在的差異,戲曲進校園在教授內容上很難形成定位清晰、權威統一的教材。相應地,在教法上也亟須完善。
在師資建設上,明確進校園師資和專業戲曲教育師資的相關及差異性。在積極調動社會資源的同時,探索與學校既有師資結合的多種形式。在教材建設方面,以傳統文化傳播以及青少年成長的結合為出發點,團結多方力量,推進戲曲進校園教材的體系化建設。針對不同年齡段青少年特征,設計完善戲曲進校園的教法體系。將傳統的戲曲教育和中小學教育以及普通高等教育在教育機制和教學方法上進行融合,更加生動有效地通過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培育青少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強化長效機制,打造品牌活動。戲曲進校園,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程。在這一面向青少年的傳統文化藝術傳播過程中,肩負著育新人、興文化的使命任務。這就要求各地在制度設計和落實上,逐漸由“量”向“質”轉變,由廣度向深度發展,注重活動效能,注重規劃、管理、監督、總結、宣傳,以形成活動的長效機制。與此同時,打造戲曲進校園的品牌活動,提升活動對社會的影響,強化社會認知。
——激發多方參與,統籌資源,保障健康發展。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全社會要擔負起青少年成長成才的責任。戲曲進校園這樣一個連接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傳承和青少年教育事業的活動,需要不斷深化認識,統籌資源,特別是未來進一步的發展更需要社會各方力量的理解、支持與參與,這樣才能讓傳統藝術的傳承發展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展現更加豐富的價值與意義。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