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藝術教育下鄉弦歌不絕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的通知》,擬支持20所左右高校開展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每所試點高校對口支持1—2所尚未開齊開足體育美術課程的農村中小學校,在體育美育課程教學、實踐活動、校園文化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等四個方面提供服務。目前,已有多所高校開展相關活動。本報今日推出聚焦體育美育浸潤行動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從放暑假開始,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學生技能訓練中心主任楊瑜就沒有一點空閑。不僅是暑期,近幾年,只要一有課余時間,她便帶著學生到貧困山區的農村學校,幫扶當地開展藝術教育。
“在四川,農村學校開展藝術教育的硬件已非常齊全,但課程不系統、教法不科學的問題依然突出。”楊瑜告訴記者,她曾在民族地區走訪,發現當地很多學生有藝術天賦,但因為缺少專業指導,沒能在藝術方面有更高造詣。
如何讓廣大農村地區的學生享受高品質的藝術教育,是近年來四川師大藝術教育工作的重要課題,通過不斷加強藝術專業學生的“師范屬性”,將教師科研、學生實踐與幫扶農村學校開展藝術教育相結合,走出了一條“藝術教育下鄉”的新路子。
以“訓練村小合唱團”為抓手
8月的涼山彝族自治州細雨不停,一首雙聲部彝族民歌,悠悠揚揚地回蕩在喜德縣賀波洛中心小學的校園中,打破了山中寂靜。楊瑜正帶著聲樂專業的學生,進行合唱排練。
賀波洛中心小學的學生全都是聲樂“零基礎”,教學需要從怎么醞釀情感、調整呼吸開始。雖然一句歌詞要練上幾十遍,但學生們仍然聚精會神、全情投入。四川師大的師生們還給當地教師編寫了訓練方案,詳細分解了一首歌曲中的每個演唱要點,并現場示范。
四川鄉村學校的數量龐大,如何讓幫扶精準有效?四川師大音樂學院副院長李亞梅說,學校以“訓練村小合唱團”為抓手,通過藝術支教團的集中培訓,讓農村學生掌握基本原理和技巧,編寫了操作性極強的教材,在訓練過程中手把手指導當地教師,使其能在支教團離開后,持續指導合唱團,同時獲得專業上的成長。
3年來,四川師大藝術支教團走進百余所中小學,開展“聚焦音體美,建設第二課堂”活動,還通過網絡平臺,讓城鄉學生“同唱一首歌”。
建一支“永久牌”藝體教師隊伍
今年六一兒童節,位于川西高原的理塘四完小舉行了一場合唱比賽,比賽結束時,師生用多聲部演唱了校歌《如鶴少年》,優美的旋律、動情的演唱,讓不少聽眾熱淚盈眶。一所民族地區的農村學校為何能在音樂教育上達到這樣的水平?
原來,早在2014年,四川師大教師、青年作曲家曹洪濤便開始在理塘四完小長期支教,除了開設音樂課,組織學生合唱,還幫助凝練學校文化,并根據當地詩歌“仙鶴高飛意壯哉,咫尺理塘歸去來”的意境編寫了校歌。
專業教師是一所農村學校開展藝術教育的關鍵,近年來,四川師大持續派出高質量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到理塘四完小支教,這所高原學校的藝術教育,發生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蛻變。
李亞梅認為,師范大學的藝術教育要突出、回歸“師范性”。近年來,四川師大把教育扶貧與學校特色、內涵發展下成一盤棋,不斷提升師范類藝術專業的招生比例,強化和提升學生的教學技能、方法。
四川師大還不斷提高實踐在學生專業課程中的比例,建設了覆蓋城市與鄉村、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公辦校和民辦校的實踐基地,通過學生頂崗實踐,既提升學生專業水平,又解決了貧困地區師資匱乏難題,支持了當地藝術教育的發展,為貧困地區鄉村學校培養了一支“留得下、用得上、干得好”的“永久牌”教師隊伍。
幫助鄉村學校提升辦學質量和品位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感謝四川師范大學的真情幫扶!”近日,茂縣鳳儀鎮小學校長陳祿華欣喜地告訴記者,四川師大不僅支援了學校開展藝術教育,還幫助學校挖掘、提煉校園文化,構建特色藝術課程,幫助學校提升辦學質量和品位。
鳳儀鎮小學是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一所農村學校,在汶川地震中遭受了嚴重損失,恢復重建后學校的“硬件”條件煥然一新,可是特色校園文化、校本課程建設仍然難見起色,用陳祿華的話說,就是“硬件很硬,軟件很軟”。
2017年,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在進行中小學美育情況調查時注意到鳳儀鎮小學,認為這所學校所面臨的情況特別具有典型性:找不到校園文化建設和美育工作的突破口,有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卻用不上、用不好。
在四川師大的定點幫扶下,鳳儀鎮小學聚焦羌族文化,進行了校園文化打造、特色社團和非遺課堂建設,開發出羌語、羌歌、羌繡、羌笛、羌舞等系列特色課程,并成功申報四川省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去年,四川師大音樂學院與阿壩州教育局簽訂戰略協議,幫助當地收集整理文化藝術資源,建設適合中小學生的美育課程,鳳儀鎮小學的成功經驗將復制到更多地方。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