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知識:傣族風格葫蘆絲音樂的特征
傣族地區是葫蘆絲的發源地,這里不僅流傳著葫蘆絲起源的凄美傳說,而且也孕育了葫蘆絲音樂。樂曲主要分為三類,一是民間樂曲,大多數為當地的民歌、歌舞曲調,如《芒市壩子調》、《趕擺舞》等;二是傣族舞蹈音樂創作作品,如何維青的《遠方飛來的金孔雀》、《迎春》,羅忠镕編曲的《孔雀舞》、央忠編曲的《雀音》等。三是專門為葫蘆絲巴烏獨奏、重奏創作的樂曲,適合于教學、舞臺表演,如《竹林深處》、《竹林晨曲》等。
(一)音樂形象與內涵 從樂曲的標題看,主要是與傣族風情有關的人、事、物作為音樂形象,如以傣家竹文化作為形象的樂曲有《竹樓情歌》、《竹林晨曲》、《竹林深處》等;以傣族地區特色產物為形象的樂曲有《金孔雀與鳳尾竹》、《湖邊的孔雀》、、《美麗的金孔雀》)等,這些樂曲的特色多具有擬人化的傾向;三是以民族風俗、節日作為描述對象的樂曲,如《趕擺》、《歡樂的潑水節》、《趕擺路上》等。以上這些樂曲的內涵上多表現傣族地區的景色的贊美和對愛情的歌頌,所以傣族風格樂曲的筆調多注重情感的抒發。
(二)結構特征傣族風格樂曲以三部性結構居多,其中復三部曲式的樂曲分為兩種形式,一是并列三部曲式,如《傣鄉情歌》、《趕擺》等,主體結構分為A+B+C三部分,每一部分呈現不同的旋律。二是帶再現的復三部曲式,如《歡樂的潑水節》、《傣寨情歌》等,主體結構為A+B+A1三部分,A1部分為A部分的完全或變化再現,還有一種介于單三部曲式和復三部曲式之間的鑲邊三部曲式,如《傣鄉小夜曲》為A+B+A1的形式,其中B部分結構較為復雜,A與A1為單樂段或復樂段結構。并列多段結構的樂曲也較多,如《趕擺路上》、《傣家情》等,由并列的或者帶再現的多個樂段構成。
(三)調式特征傣族風格樂曲的調式多為徵調式和宮調式,宮調式的樂曲有《勐養江畔》、《竹樓情歌》等,徵調式樂曲有《小卜少》等,除了以上樂曲采用單一的調式外,很多樂曲還體現出傣族民間音樂中清角為宮和變宮為角的轉調特色,如《歡樂的潑水節》中快板部分體現為D宮到A宮的下方四度轉調,其他如《迎春》等樂曲則是C宮到F宮上方四度的轉調。傣族風格中羽調式的樂曲有《傣家情》、《古歌》等,尤其是《古歌》運用了民間“哭調”素材,表現了一種遠古而神秘的意境。
四、旋律特點傣族風格樂曲多為五聲性音階,較少使用偏音,一般在樂曲中出現的偏音多為轉調音,而不應看作是原調中的偏音。由于五聲性的特點,常常運用dol-sol-re-mi和mi-dol-la-dol作為旋律發展核心音列,從旋法上看,多運用上下行級進,有時也常常出現四度、五度的跳進和六度、八度的大跳,如《傣寨情歌》中的快板部分。傣族風格的旋律多具有滑音修飾的特點,旋律中二度、三度音程的進行均可用滑音表現出來。其次就是連音的運用也較多,如很多樂曲散板性的引子部分中常用級進式上下連音符,在快板中常用琶音式上下連音符,這些都說明了傣族音樂清脆、纏綿、婉轉動聽、波浪式進行的特點。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