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學院“新山歌社”社團啟動儀式暨北京民歌專場活動舉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藝術植根的沃土。為促進新一代的年輕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4月29日,由我校團委組織,學生會社團部、文體部具體承辦的“新山歌社”在夢想劇場(主樓階梯教室)舉辦了社團啟動儀式暨北京民歌專場活動。校黨委副書記吳武、團委書記李野出席活動。儀式由“新山歌社”社長黃涵同學主持。
“新山歌社”是中國音樂學院團委下設的一個學生社團組織。該社以“化千人一聲為一人千聲”為宗旨,興國之風、揚民之韻。社團特聘請我校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研究方向博士生導師張天彤教授為指導教師,同時將定期邀請國家級、省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或著名民間歌者為特邀嘉賓,走進社團指導社團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延伸,社團通過指導教師的知識傳授和學術講解,特邀嘉賓的現場示范演唱和輔導教唱,以及學生同導師、嘉賓的共研討、同傳唱等形式,將分布在我國各地區、各民族的原生民歌源源不斷地引入校園,努力打造第二課堂的獨特教學模式。社團活動將集實踐性、趣味性、學術性、互動性、開放性、審美性于一體,目的在于使學生感受活態、領會風格、獲取知識、掌握技能、體悟傳統、激發意識。
啟動儀式上,校黨委副書記吳武為張天彤教授頒發了聘書。吳武書記指出,我校社團發展應當堅持“彰顯學校特色、凸顯個人興趣”的理念,形成“黨委領導、團委主管、教師參與指導、學生自我管理”的模式,進一步規范化辦好學生社團,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推動社團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社團在高水平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成長成才方面的重要作用,推進了我校校園文化藝術活動的蓬勃發展。
張天彤教授表示很高興擔任“新山歌社”的指導教師。她希望能通過“新山歌社”這個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民歌學習和傳唱活動,讓我國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在校園中廣泛傳播開來,使同學們“足不出校園”就可以有更多機會去了解和認識傳統音樂。
北京民歌專題研習在聘任儀式結束后開始。張天彤教授對北京的地理和人文概況以及北京民歌做了簡要介紹,解除了大多數人對“北京是否有民歌”的疑惑。
本次活動特邀嘉賓、北京藝術研究所研究員陳樹林老師,為大家詳細介紹了北京民歌的情況。陳樹林老師范唱了6首北京民歌,并現場教唱了《探清水河》《王員外休妻》《狂字風》《繡兜兜》等歌曲。
本次活動通過現場學術闡述和示范演唱與教唱結合的形式,展示了北京民歌的藝術魅力。富有濃郁地方風格的北京民歌讓學生們感受到了“京味兒”藝術魅力,激發了同學們學習傳統民歌的興趣。
隨著我校學生社團建設的逐步規范化,我校校園文化生活將進一步豐富,營造出積極向上、清新高雅的校園文化氛圍和良好學習風氣。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