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少數民族音樂舞蹈展演在中國音樂學院舉辦
來自草原和森林的文化記憶 ——北方少數民族音樂舞蹈展演在我校舉辦
“來自草原和森林的文化記憶——北方少數民族音樂舞蹈展演”于2019年4月19日晚在中國音樂學院國音堂音樂廳舉辦。展演由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研究生院和音樂學系聯合主辦,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張天彤擔任學術策劃并主持。
展演采用現場學術闡釋和表演者歌舞表演相結合的形式,向觀眾呈現了一場北方少數民族歌舞盛會。節目包括生活在我國北方的蒙古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的傳統民歌、說唱、器樂和舞蹈。這些北方少數民族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他們的身上承載著來自草原和森林的文化記憶,這些記憶深深地烙在了他們祖祖輩輩遺留下來的音樂和舞蹈中,并經過代代相傳,日漸煥發出新的藝術生命力。
張天彤教授長期致力于我國北方人口較少民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傳統音樂的調查與研究工作,本次展演是她基于多年游走在北方草原和森林民族地區,進行田野調查、搶救性錄制、學術研究基礎上的一次舞臺活態呈現。
本場音樂會分為四個板塊進行。第一板塊為蒙古族傳統音樂表演。首先, 2017級蒙古族碩士研究生關諾敏演唱了科爾沁敘事民歌《嘎扎玲》并自彈自唱呼麥《可汗頌》;蒙古族長調藝術傳承者、青年歌者都蘭演唱了在蒙古國非常流行的長調《金戈壁的小馬駒》;中國音樂學院2018級中國聲樂表演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馬小明演唱了布里亞特民歌《等你歸來》。展演還呈現了豐富的蒙古族樂器,如陶布秀爾、馬頭琴、蒙古箏、口弦琴、蒙古鼓等。張天彤教授指導的2014級鄂溫克族碩士研究生烏仁森德和都蘭共同演唱了布里亞特蒙古族民歌《小草》。蒙古族板塊在研究生們載歌載舞表演的布里亞特蒙古族舞蹈《幺呼兒》中告一段落。
第二板塊為鄂倫春族的音樂和舞蹈。享有國家級和黑龍江省級六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來自大興安嶺呼瑪縣白銀納鄉的關金芳演唱了鄂倫春族傳統贊達仁《逃婚》。隨后,關金芳帶領2015級碩士研究生劉衛共同演唱了《心心相印的人》。現場,關金芳還帶領研究生們跳起了歡快的鄂倫春族傳統舞蹈《伊和嫩》。
第三板塊為鄂溫克族傳統歌舞。烏仁森德清唱了通古斯鄂溫克族民歌《家鄉的百靈》和使鹿鄂溫克族民歌《毛敖吉坎河》。隨后,學生們共同手牽手唱跳了俄羅斯境內埃文基傳統舞蹈《伊堪舞》,將鄂溫克族板塊的展演推向高潮。
本次展演的第四個板塊為達斡爾族傳統音樂和舞蹈,共展示了達斡爾族三個方言區的特色歌舞。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文化館館長、黑龍江省級扎恩達勒非遺傳承人何麗霞演唱了《莫日根姐姐》;梅里斯區文化館演出隊的多歌等人表演了改編版烏欽《馬上哥哥你向何方》。來自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的“達斡爾學會映山紅藝術團”展示了傳統歌舞《魯日格勒》;來自新疆塔城的郭梅、郭麗兩姐妹在手風琴伴奏中演唱了她們的父親——已故新疆塔城地區著名民間音樂家甲子老師創作的,表達新疆達斡爾族同胞思念東北老家親人的《彩云之鄉》;新疆塔城“達斡爾學會納其亞藝術團”的蔡玉萍等人唱跳了歌舞《春天來了》。
本場音樂會的亮點還有內蒙古自治區級薩滿音樂非遺傳承人沃金柱為現場觀眾演唱了達斡爾族烏春《蛤蟆的烏春》,以及來自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庫如奇鄉的孟滿榮演唱傳統的無詞扎恩達勒。
展演接近尾聲時,主持人張天彤教授說:“建設中國樂派,唱響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北方少數民族藝術的傳承與弘揚是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我們作為學者和高校教師應盡的社會責任和義務。“隨后,她為現場觀眾傾情演唱了一首《我的蒙古》。悠長深情的歌聲感動了在場的每一位觀眾。展演在張天彤師生唱跳的一曲蒙古族《春天來了》的歌舞聲中,伴隨著觀眾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圓滿落下帷幕。
在中國音樂學院這一專業院校的舞臺上展示北方少數民族音樂和舞蹈,這不僅是科研和教學成果的一次匯報,是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更是一場介紹、傳播我國北方少數民族音樂舞蹈的活態展示,同時還是一次民間與高校之間傳承的有機互動。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