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劇院:彼得·阿爾特里克特與捷克愛樂樂團交響音樂會
南京市文化消費政府補貼劇目 彼得·阿爾特里克特與捷克愛樂樂團交響音樂會
時 間: 2019.05.11 - 2019.05.12
場 館: 江蘇大劇院-音樂廳
日期/場次:
2019-05-11 周六 19:30
2019-05-12 周日 19:30
演出時長: 以演出現場為準
入場時間: 以場館規定為準
演出詳情
一.藝術家與藝術團體簡介
捷克愛樂樂團
“捷克愛樂樂團是為數不多的能夠保持獨有特色的管弦樂團。在音樂迅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今天,樂團卻難能可貴地保留了自己傳統的表達美學和獨特聲音,這也使得樂團成為了少有的世界藝術珍寶。
當樂團和捷克政府任命我繼任備受愛戴的吉里·貝洛拉維克大師職位時,對于他們的信任,我感到十分的榮幸。對于一個藝術家來說,沒有比加入并領導一個有著相同的價值、相同的承諾和相同奉獻精神的音樂藝術機構更榮幸的事情了。”
——謝米揚·畢契科夫
捷克愛樂樂團新任藝術總監&首席指揮
已經122歲的捷克愛樂樂團于1896年1月4日在著名的魯道夫音樂廳舉行了第一場音樂會 – 一場由德沃夏克本人親自指揮的全套德沃夏克曲目的音樂會。他本人的作品《Biblical Songs, Nos. 1-5》也在這場音樂會上進行了世界首演。捷克愛樂自成立以來,就以可完美詮釋捷克作曲家作品而聞名。樂團也與勃拉姆斯和柴可夫斯基(二者均為德沃夏克的朋友),以及作曲家馬勒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馬勒曾在1908年指揮樂團完成了自己的《第七交響曲》的世界首演。
捷克愛樂樂團的非凡而自豪的歷史映射著捷克在歐洲地理中心的位置以及捷克共和國動蕩的政治歷史,斯美塔那的作品《我的祖國》成為了樂團的標志性曲目。1901年,樂團在史密樂夫區(Smíchov)首次完整演繹了《我的祖國》;1925年在首席指揮塔利赫(Václav Talich)的帶領下,《我的祖國》成為了樂團首次現場直播時演繹的曲目,五年后,它成為了樂團專輯的第一首作品。在納粹占領期間,當約瑟夫·戈培爾(Goebbles)要求樂團在柏林和德累斯頓演出時,塔利赫指揮團員演奏了《我的祖國》,以此作為反抗。1945年,拉斐爾·庫貝利克(Rafael Kubelík)在慶祝捷克斯洛伐克解放的音樂會上指揮樂團演奏了《我的祖國》。四十五年后,《我的祖國》被庫貝利克選為紀念捷克斯洛伐克第一次自由選舉的作品。今年,德卡唱片發行了吉里·貝洛拉維克與樂團在2014年布拉格之春藝術節上錄制的《我的祖國》,以紀念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成立100周年。
謝米揚·畢契科夫(Semyon Bychkov)作為樂團新任首席指揮和音樂總監的第一場音樂會也標志著紀念“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成立100周年音樂會”的開幕。畢契科夫將以指揮三場馬勒的《第二交響曲(復活)》來開始他的任期,接下來的演出曲目還包括演奏貝里奧的《交響曲》和德沃夏克的《第七交響曲》。慶祝音樂會除了將在倫敦演奏一場外,還會舉行共計十三場(含美國巡演及在維也納為期一周的駐場演奏)巡回音樂會。此外,樂團還將前往歐洲巡演,還會在布拉格完成多場演出。
縱觀樂團的歷史,其中的兩個特征仍然是樂團的核心:一個是對捷克作曲家作品的支持擁護,另一個是秉持音樂是改變生活力量的信念。
早在20世紀20年代,塔利赫Václav Talich(首席指揮1919-1941)組織了專門為工人,年輕人和其他志愿組織而進行的音樂會(包括紅十字會,捷克斯洛伐克索科爾體育協會和斯拉夫婦女聯盟),并于1923年為俄羅斯、奧地利和德國的樂手(包括維也納和柏林愛樂樂團的成員)舉辦了三場慈善音樂會。這種理念至今仍在繼續,且同樣充滿活力。除了最近推出的管弦樂學院之外,樂團還有一項與400多所學校合作的全面教育戰略,將所有年齡段的學生都帶到魯道夫音樂廳來欣賞音樂會和參加大師班。
作為早期馬爾蒂努音樂的演奏者,樂團于1919年首演了他的《捷克狂想曲》,在塔利赫(Václav Talich)的帶領下,樂團世界首演了馬爾蒂努的《Half Time》(1924年),雅納切克的《小交響曲》(1926年),同時樂團也在完成了雅納切克的交響詩《塔拉斯·布爾巴》(1924年)在布拉格的首演。樂團的另一位指揮拉斐爾·庫貝利克(Rafael Kubelík)也熱衷于演奏馬爾蒂努的音樂,分別在1946年和1947年率領樂團首演了他的《Field Mass》和《第五交響曲》。同時,卡雷爾·安切爾(Karel Ančerl)也指揮樂團首演了馬爾蒂努的《第六交響曲(幻想交響曲)》(1956)。而這首作品也曾兩次出現在樂團BBC逍遙音樂節的曲目單上,一次是在1969年由首席指揮瓦茨拉夫·紐曼(Václav Neumann)指揮演奏,另一次則是2010年由約翰·艾略特·加德納爵士(Sir John Eliot Gardiner)指揮。
布拉格長期以來一直受到作曲家的青睞,尤其是莫扎特,他在《費加羅的婚禮》和《唐·喬萬尼》的演出之后,于1791年從維也納出發,途徑250公里,來到布拉格首演了作品《蒂托的仁慈》。五年后,貝多芬兩次前往布拉格,并于1798年再次回到布拉格首演了他的《第一鋼琴協奏曲》。而樂團與馬勒的關系更加深入,23歲時馬勒在摩拉維亞(捷克東部地區)的皇家城市劇院指揮了演出,并前往布拉格的Neues Deutsches Theatre(現為布拉格國家劇院)指揮,隨后與捷克愛樂合作指揮了自己《第七交響曲》的首演。
然而,馬勒并不是第一位指揮捷克愛樂樂團的非捷克作曲家。格里格曾于1906年指揮樂團;斯特拉文斯基于1930年在塔利赫(Václav Talich)的指揮下演奏了自己為鋼琴和管弦樂團創作的《Capriccio》; 1947年,伯恩斯坦在布拉格之春音樂節指揮樂團完成了科普蘭《第三交響曲》的歐洲首演; 阿瑟·奧涅格(Arthur Honegger)于1949年指揮樂團演奏了一場自己作品的音樂會。達利烏斯·米約(Darius Milhaud)于1966年在布拉格之春音樂節上首演了作品《Music for Prague》;1996年,克里斯托弗·潘德列茨基(Krzysztof Penderecki)指揮樂團完成了他的單簧管與室內樂團協奏曲的首演。
多年來,樂團還與這些知名的藝術家有過合作:馬爾塔·阿格里齊(Martha Argerich),克勞迪奧·阿勞(Claudio Arrau),葉甫格尼·基辛(Evgeny Kissin),埃里希·克萊伯(Erich Kleiber),列奧尼德·柯崗(Leonid Kogan),埃里希·萊因斯多夫(Erich Leinsdorf),馬塔契基(Lovro von Matačić),伊凡•莫拉維茨(Ivan Moravec),穆拉汶斯基(Yevgeny Mravinsky),大衛·奧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佩特羅迪(Antonio Pedrotti),斯維亞托斯拉夫·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羅斯托羅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格納迪·羅日杰斯特文斯基(Gennady Roszhdestvensky),沃爾夫岡·薩瓦利希(Wolfgang Sawallisch),沃爾夫岡·施奈德漢(Wolfgang Schneiderhan),喬治·賽爾(Georg Szell),亨利克·謝林(Henryk Szeryng),布魯諾·瓦爾特(Bruno Walter)和亞歷山大·馮·策姆林斯基(Alexander Zemlinsky)。
Conductor 指揮
Petr Altrichter 彼得·阿爾特里克特
彼得·阿爾特里克特在1979年首次與捷克愛樂合作,隨后他又指揮樂團進行了許多在布拉格的演出,同時他也和樂團一起在中國、德國和日本進行了巡演。
彼得出生于一個音樂世家,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演奏樂器。他畢業于斯特拉瓦音樂學院的圓號和指揮專業,隨后他又在布爾諾的雅納切克音樂與表演藝術學院學習,師從Otakar Trhlík和František Jílek學習樂團指揮,以及約瑟夫·維瑟卡(Josef Veselka) 和 Lubomír Mátl學習合唱指揮。結束了在布爾諾的學業后,他開始擔任布爾諾學院合唱團的指揮,也開始在眾多國外的合唱比賽和音樂節中獲得獎項(如米德爾斯堡音樂節, 德布勒森音樂節等)。
阿爾特里克特從1976年起,逐漸開始在國際嶄露頭角,他贏得了法國貝桑松國際指揮大賽的優勝并獲得了評審特別獎。在這個獎項的基礎上,他成為了捷克愛樂指揮瓦茨拉夫·諾伊曼(Václav Neumann)的助理,逐漸開啟了自己的藝術職業生涯。不久后,他開始收到來自世界各地樂團的指揮邀約。
在指揮了一段時間布爾諾愛樂樂團后,1998年他開始擔任布拉格交響樂團的指揮,并于1990年成為樂團的首席指揮。彼得與布拉格交響樂團一起,經常在海外進行巡演,如日本、美國、瑞士、德國、法國等等。同時,他也與位于帕爾杜比采的捷克室內愛樂樂團建立了長期合作的關系。在國外演出時,他經常介紹一些具有天賦的青年音樂家,如伊莎貝爾·凡·庫倫(Isabelle van Keulen) 和拉德克·巴伯拉克(Radek Baborák),他們現在也都成為了世界古典樂舞臺上的重要藝術家。
1993年起,他開始擔任康斯坦茨西南德國愛樂樂團的音樂總監,經常在蘇黎世音樂廳、琉森文化和藝術中心演出,也曾在瑞士和意大利進行巡演。
1993年的愛丁堡藝術節,彼得與布拉格交響樂團合作完成了自己在英國的首次演出,不久后他與英國室內樂團合作完成了自己在倫敦的首次演出。在作為皇家利物浦愛樂樂團客席指揮與樂團多次合作并取得成功后,1997年,他被任命為樂團的首席指揮。2000年,他與樂團合作參加了在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進行的BBC逍遙音樂節,同時帶領樂團錄制了數張獲得高度評價的專輯,專輯由樂團自己的RLPO Live廠牌發行。
在2001年,彼得受邀掌管布爾諾愛樂樂團。他又回到了學生時期曾擔任助理指揮的樂團,一待就是七年。現在,他也還會經常指揮布爾諾愛樂樂團。
2015年,他與捷克愛樂在德國巡演;15年底16年初,又與樂團在中國進行了巡演。2017年春天,他與布拉格交響樂團在日本巡演,2018年與捷克國家交響樂團在英國進行了巡演。
他曾作為客座指揮與許多樂團合作,包括日本NHK交響樂團、柏林交響樂團、林茲布魯克納管弦樂團、華沙愛樂樂團、克拉科夫愛樂樂團、德國西南廣播交響樂團、拉脫維亞國家交響樂團、大卡納尼亞愛樂樂團、盧森堡愛樂樂團、荷蘭愛樂樂團、 挪威斯塔萬格交響樂團、瑞典諾克平交響樂團、丹麥皇家劇院管弦樂團以及丹麥歐登塞交響樂團。在英國,他也與BBC交響樂團、皇家蘇格蘭國家管弦樂團、BBC蘇格蘭交響樂團,倫敦愛樂樂團有過合作。
他作為特邀嘉賓也參加過許多重要的藝術節、如薩爾茨堡藝術節、愛丁堡藝術節、阿維尼翁藝術節、雅典藝術節、切爾滕納姆藝術節、以及在巴黎、馬德里、芝加哥、蘇黎世、琉森、維也納、塞維利亞和巴勒莫等地的知名藝術節。
他的曲目范圍包括捷克音樂——斯美塔那、德沃夏克、雅納切克和馬爾蒂努的作品;俄羅斯音樂——特別是肖斯塔科維奇的作品;以及馬勒和布魯克納的作品。世界各地知名的獨奏家和演奏者們都非常欣賞彼得在樂團指揮上的靈活性,并尋求和他的合作。
小提琴家
JOSEF ŠPAČEK 約瑟夫·什帕切克
小提琴家約瑟夫·什帕切克的迅速崛起使得他在同輩中顯得格外耀眼。他有著顯赫的教育背景:在紐約茱莉亞學院時,師從小提琴大師伊扎克·帕爾曼(Itzhak Perlman);就讀費城柯蒂斯音樂學院時跟隨名師艾達·卡瓦費恩(Ida Kavafian)和杰米·拉雷多(Jaime Laredo)學習;在布拉格音樂學院時求教于雅羅斯拉夫(Jaroslav Foltyn)門下。他曾參加比利時伊麗莎白女王國際音樂比賽并進入決賽,此外還獲得過眾多國際著名比賽頭獎:如新西蘭邁克·希爾國際小提琴比賽、丹麥卡爾尼爾森國際小提琴比賽以及紐約國際青年音樂藝術家大賽。
2017/2018/2019樂季的亮點包括約瑟夫與荷蘭愛樂樂團和馬克·阿布雷特的再次合作,以及與圖盧茲愛樂樂團和托馬斯·桑德加德、班貝格交響樂團和曼弗雷德·霍內克、蘇格蘭室內樂團和馬克西姆·葉梅利亞尼切夫、赫爾辛基愛樂樂團和邁克爾·桑德林、安特衛普交響樂團和大衛·津曼、斯特拉斯堡愛樂樂團和阿齊茲·肖卡基莫夫、蒙特卡洛交響樂團和Tomáš Netopil、斯塔萬格交響樂團和克里斯蒂安•瓦茲奎茲、比利時Vlaanderen交響樂團和丹尼爾·布倫多夫以及京都交響樂團和廖國敏的首次演出。同時作為捷克愛樂樂團的獨奏家,他也在謝米揚·畢契科夫、雅各布· 赫魯薩和托馬斯·阿德斯指揮下,在布拉格以及世界各地進行演出。
之前的重要演出包括與捷克愛樂樂團和捷杰耶夫的音樂會,以及再次與意大利都靈國家廣播管弦樂團和詹姆斯·康倫的合作;首次與鹿特丹愛樂樂團和吉里·貝洛拉維克演出、首次在柏林和柏林音樂廳管弦樂團以及托馬斯·桑德林演出、首次與荷蘭愛樂樂團和托馬斯·桑德加德在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演出、首次與東京大都會交響樂團和雅各布· 赫魯薩在東京演出、首次與帕多瓦埃菲爾鐵塔樂團和杰拉德·科斯坦演出,以及與丹麥南日德藍半島交響樂團和約翰內斯·威爾德納、與比利時Vlaanderen交響樂團和阿德里安·佩呂雄(由Mezzo Live HD TV錄制)的首演。他也在華盛頓特區的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和圣地亞哥的拉霍亞等地舉辦過首次獨奏音樂會。
除了上述提到過的樂團之外,約瑟夫·什帕切克也會與世界各地的的著名樂團合作,如費城交響樂團、布拉格愛樂樂團、盧森堡愛樂樂團、艾森愛樂樂團、下奧地利州藝術家管弦樂團、比利時國立管弦樂團、馬來西亞愛樂樂團、馬拉加愛樂樂團、奧克蘭愛樂樂團、堪薩斯市立交響樂團以及昆士蘭交響樂團。
短短幾年,約瑟夫已經在歐洲(布拉格魯道夫音樂廳、維也納音樂廳、依云音樂節等),亞洲和美國(華盛頓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圣地亞哥拉霍亞、克利夫蘭室內音樂節和內華達州室內音樂節)等地舉辦多場獨奏會及室內樂音樂會。
由捷克最著名的唱片公司Supraphon為其發行的德沃夏克和雅那切克小提琴協奏曲、以及與吉里·貝洛拉維克和捷克愛樂樂團共同錄制的蘇克幻想曲都受到了業內的高度贊揚(專輯是星期日泰晤士報的“一周推薦專輯”、國際音樂網站的“月度和年度專輯”,并獲得了法國音叉雜志的五星評價)。約瑟夫還曾與鋼琴家米洛斯拉夫·瑟克然(Miroslav Sekera)合作錄制了斯美塔那、雅那切克和普羅科菲耶夫的小提琴/鋼琴作品,同樣由Supraphon為其發行。2010年,世界最大的西洋古典音樂唱片拿索斯唱片(Naxos)為約瑟夫錄制了海因里希·威爾海姆·恩斯特(H.W. Ernst)的作品。他的第一張唱片錄制了著名小提琴家歐仁·伊薩伊(Eugène Ysaÿe)的獨奏作品全集,發行于2006年。
他是捷克愛樂樂團歷史上最年輕的首席。自2016年1月起,樂團授予他“聯合藝術家”的稱謂。
約瑟夫·什帕切克演奏的是耶穌瓜奈里制作的“LeBrun; Bouthillard”小提琴, 倫敦Ingles & Hayday樂器拍賣行將此琴出借給了他。
曲目單
曲目一
Program I
斯美塔那:沃爾塔瓦河 —— 我的祖國(第二樂章)13′
Smetana: The Moldau (My Country – 2nd movement)
德沃夏克: 浪漫曲 Op.11 13′
Dvořák: Romance, op. 11
瑪祖卡 Op.49 (小提琴獨奏: 約瑟夫·什帕切克) 6′
Mazurek,op.49 (solo: Josef Špaček)
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 Op.46 (第7&8首) 8′
Dvořák:Slavonic Dances, op.46 (Nr.7, Nr.8)
(上半場40′)
中場休息
雅納切克:小交響曲(第四樂章) 3′
Janáček: Sinfonietta: Allegretto, Presto (4th movement)
蘇克:孔雀和天鵝的游戲 —— 童話 Op.16 (第二樂章) 4′
Suk: Fairy Tale, op.16 , The Swans and Peacocs Game(2nd movement)
內德巴爾:悲傷圓舞曲6′
Nedbal: Valse triste
菲比赫: 音樂會波蘭舞曲 (小提琴獨奏:約瑟夫·什帕切克) 8-9′
Fibich:Concert Polonaise (solo: Josef Špaček)
斯美塔那:薩爾卡 —— 我的祖國(第三樂章)13′
Smetana: Šárka (My Country – 3rd movement)
(下半場 35′)
返場曲:弗齊克 角斗士進行曲
Encore: Fučík: Entrance of Gladiatores
曲目二
Program II
斯美塔那:波西米亞的森林與草原——我的祖國(第四樂章)12′
Smetana: From Bohemian′s Woods and Fields(My Country 4th movement)
德沃夏克:小提琴協奏曲 Op.53 (小提琴獨奏:約瑟夫·什帕切克) 32′
Dvořák:Violin Concerto, op. 53(solo: Josef Špaček)
(上半場 44′)
中場休息
斯美塔那:維謝赫拉德城堡、沃爾塔瓦河——我的祖國(第一、二樂章) (與江蘇交響樂團合演第二樂章)28′
Smetana:Vyšehrad, The Moldau(My Country 1st and 2nd movement)
劉熾:我的祖國(與江蘇交響樂團合演)11′
Liu Chi My Country“
(下半場 40‘)
返場曲:待定
*曲目以現場演出為準*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