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海之春”國際手風琴藝術周拉開帷幕
《幽默曲》《流浪者之歌》《大協奏曲》等世界名曲回蕩在綠地舞臺的上空,《國風華韻》等傳統民族樂章在手風琴和古箏合奏下別有一番韻味……新虹橋中心花園徹底沸騰了,2019“上海之春”國際手風琴藝術周于4月13日晚在此拉開帷幕。
世界各地頂級演奏家匯聚一堂
“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音樂節,起源于1959年的“上海市音樂舞蹈展演月”,1960年5月正式以“上海之春”的名字登上歷史舞臺。五十多年來,“上海之春”始終堅持積極吸收世界優秀音樂舞蹈文化,大力推動中外交流。
來自俄羅斯的ESSE五重奏組合、來自塞爾維亞Tango Reaction班多鈕及電子手風琴組合、來自立陶宛Tutto a Duo手風琴與小提琴二重奏、來自摩爾多瓦手風琴演奏家拉杜·拉托耶……在本場音樂會延續了“上海之春”一貫以來對于世界優秀音樂的吸收,一批來自“一帶一路”國家的世界頂級手風琴選手登臺演出。
本次“上海之春”國際手風琴藝術周的秘書長、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王從余告訴記者,參加本次音樂會的演奏者基本上都是自世界杯手風琴錦標賽冠軍獲得者,其中含包括了多位古典組合、流行組合的雙料冠軍。
俄羅斯民族風情的曲目《閃亮的月》《草原啊草原》在舞臺上響起,這是ESSE五重奏組合獻上的演出。該樂團于2007年由圣彼得堡國立文化藝術大學和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圣彼得堡國立音樂學院的學生創建,由5位音樂家組成。演出之前,ESSE組合的三位音樂家在后臺告訴記者,這是他們繼2011年后的第二次來上海演出。他們將俄羅斯樂器冬不拉、巴拉萊卡和菱形鍵手風琴結合在一起,演奏古典樂、爵士樂和搖滾等多種音樂。
手風琴和中國文化淵源深厚
王從余表示,手風琴雖然是西洋樂器,但和中國民族樂器——笙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據史書記載,手風琴是根據笙的活簧原理制作而成。
中國樂器笙通過簧片的自由顫動來發聲,18世紀,法國傳教士錢德明第一次將笙帶入歐洲,后來,奧地利人黑克爾給簧片配上了鍵盤,加上用腳踩動的風箱;奧地利人德米安又增加了和弦按鈕……逐漸形成了手風琴的雛形。
悠揚的《國風華韻》響起,博得了現場觀眾持續的掌聲。上海師范大學手風琴樂團的成員帶來了古箏和手風琴合奏,民族音樂和西洋樂融合得天衣無縫。
王從余告訴記者,本次演出曲目均為具有各個團隊代表性的民族音樂以及膾炙人口的經典手風琴作品,演出以多種演奏形式呈現,體現手風琴多元化及當地的民族音樂特征。
世界音樂惠及長三角地區市民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不斷深入,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政府等為了進一步豐富長三角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內涵,推動中國手風琴向多元化、民族化和國際化發展,特攜手舉辦2019“上海之春”國際手風琴藝術周。對此,王從余表示,“希望通過一帶一路國家的手風琴專家巡演,一方面把一帶一路國家優秀的手風琴音樂引進中國,另一方面向觀眾傳播世界各地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文化。”
長寧區文化與旅游局黨委書記康文華告訴記者,手風琴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樂器,本次手風琴藝術周將在為期約三周的時間里給長三角地區市民和海內外來賓獻上一場場音樂文化的饕餮盛宴,擬定在江蘇省常州市、安徽省馬鞍山市和浙江省寧波市舉辦巡演專場,營造濃郁的城市音樂氛圍,打造上海文化品牌。
為什么會選擇在長三角巡演?康文華表示,去年10月,長寧區文化局牽頭浦東新區、嘉定區、徐匯區共同成立了“長三角地區國家公眾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合作機制”,希望通過這個機制團結長三角地區39個城市, “讓長三角地區的居民可以享受到長三角一體化帶來了各種福利,更好地欣賞優秀的文化!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