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高等藝術院校民族聲樂教學與理論研究上海論壇在上海音樂學院舉辦
11月23-24日,首屆中國高等藝術院校民族聲樂教學與理論研究上海論壇在上海音樂學院舉辦。兩晚分別舉辦了“初心·使命 — 全托高等藝術院校民族聲樂教學成果音樂會”“大美中華—上音民族聲樂教學成果音樂會”這兩臺精彩紛呈的民族聲樂演出。
上世紀50年代,上海音樂學院成為國內最早創設中國民族聲樂專業的高等音樂學府。多年來,上音聲樂歌劇系中國民族聲樂專業群星璀璨,周小燕、王品素等著名聲樂教育家培養出多位享譽國內的民族聲樂演唱家,如鞠秀芳、常留柱、才旦卓瑪、何紀光、馮健雪、宗庸卓瑪、肉孜·阿木提、方瓊、楊學進、于麗紅、趙勇、王喆,次仁央宗,陳家坡、馬小明等。
在首屆中國高等藝術院校民族聲樂教學與理論研究上海論壇中,上音誠邀全國各大音樂院校、藝術院校、綜合性大學音樂院系專家齊聚一堂,為新時代中國民族聲樂教學與理論研究出謀劃策。
上海音樂學院院長、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認為,在中國的藝術歌曲以及歌劇創作中,中文的韻律準確性和音律準確性非常重要,作曲應該符合中文的語言韻律和音樂性!拔医ㄗh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多聽取歌唱家的意見,甚至邀請他們參與共同完成。當作曲者對非常了解歌者的演唱風格和聲區習慣時,會創作出更優美、更符合人體科學的作品!
廖昌永還表示,從中國民族歌劇長期創作實踐來看,那些貼近時代描寫人民的作品能夠得到群眾的喜愛。比如《白毛女》《洪湖赤衛隊》《紅珊瑚》《黨的女兒》講述的是革命斗爭故事,《紅霞》《江姐》描繪的是革命英雄人物,《小二黑結婚》寫的是婚姻自由等等。而在新時代的創作中,上海音樂學院主創的《一江春水向東流》講述的是要守住底線,《呦呦鹿鳴》描述的是諾貝爾獲獎者屠呦呦,《馬向陽下鄉記》結束的是科技扶貧,《沂蒙山》說得是軍民魚水情等等。
眼下,上海有了新的文化藝術地標上音歌劇院。廖昌永對于這座歌劇院如何在中國、在上海打造一個歌劇高地,抱有很高的期望。“上音歌劇院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擁有制作歌劇的高標準條件。上音一定要用好得天獨厚的傳播陣地,以獨家委約、聯合委約等形式,盡攬中國歌劇原創作品、鍛造中國歌劇傳世佳作、塑造中國歌劇大師,在舞臺上實現中國歌劇作品經典化構建!
從《蒲公英的天空》到《中華56民族之歌》,再到“淵源流長尋根之旅民間民族作品專場音樂會”,歌劇表演藝術家雷佳在這15年來的中國聲樂探索之路中,以對民族、民間因素元素的把握和運用為著力點。她或與青年作曲家合作,或對民歌進行重新編配后和新演繹,實現對演唱風格的重新界定和拓展。
雷佳認為,中國地大物博,每一個地域民歌都有不同的演唱方法,因此要唱好不同地域的民歌,所用的聲音技巧絕對不是單一的!白鳛槁殬I歌唱者我們不能懼怕,甚至更應該主動地去嘗試這些不同風格的作品。每嘗試一種之前沒有唱過的民歌風格,我的嗓音可能就會經歷一次歷練!
“必須承認對于一些民歌,我們無法唱得跟當地人一模一樣,或者比當地歌手還要好,因此專業歌唱者要懂得取舍,在舞臺表演形式上進行創新和思考。”雷佳舉例說,““淵源流長尋根之旅民間民族作品專場音樂會”采用的是中西結合的室內樂伴奏,針對不同民歌的不同舞臺審美需求,在聲場條件上進行各種變化!坝袝r候有擴音,有時候無擴音,這就對歌唱家提出了不一樣的要求。”
除研討會外,11月24日的論壇舉辦內容豐富的大師課與論文宣讀等環節,王士魁、劉輝、方瓊、李興池、博·那日蘇等專家將為廣大師生帶來精彩的講座與大師課示范教學。
本次論壇由上海音樂學院主辦、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中國音樂高等研究院、上海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上海音樂學院研究生部承辦。同時活動也得到了上海市學位委員會創新項目“2019年度上海市藝術學研究生學術論壇”的支持。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