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族樂團:用民族音樂語言塑造“中國英雄”
在西方交響樂的歷史上,有許多關于“英雄”的贊歌,最有名的要數貝多芬的《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理查-施特勞斯的交響詩《英雄的生涯》。他們所描繪的英雄,可以是一個推動歷史進程的偉人,也可以是作曲家自己。而青年作曲家李博禪在他的音樂里,塑造了一群偉大的“中國英雄”。他們是中華民族神話傳說中的創世英雄,他們也是那些在各行各業奮力拼搏,為祖國的發展、人類的進步作出貢獻的當代英雄。
昨晚,上海民族樂團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首演了這部民族交響史詩《英雄》。
李博禪雖是一位“90后”,但已經有多部作品斬獲國際大獎,外媒稱贊他的作品“能把聽眾帶入充滿浪漫色彩的中國意境”。在長達八十分鐘的民族交響史詩《英雄》中,李博禪用不同的樂器組合、不同的音樂形式講述英雄故事,詮釋英雄精神。
《盤古》用到了交響合唱的形式,構成大氣磅礴的開篇。《伶倫》用到了笛子,模擬出清脆美好的鳥鳴,再現伶倫聞鳳鳥鳴啼而制十二律呂的傳說。《倉頡》用到了中阮,醇厚柔美,表達對倉頡作書造字,開創民族文明之基的贊美。《大禹》用到了吹打樂,塑造英勇無畏的治水精神。《后羿》用到了板胡,恰如英雄手中的弓弦,既有鐵血丹心,也有柔情似水。
“每一件民族樂器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它們和這些神話人物的個性一一對應。”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說,“近年來上海民族樂團大膽起用了不少優秀年輕作曲家,他們植根傳統的同時,也不斷帶來令人驚喜的創新。”
音樂會最后一個篇章《英雄》,用交響合唱的形式表達了對當代英雄的致敬。在樂章開始前,一段視頻讓觀眾看到上古創世英雄與當代英雄之間的聯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像是當代的神農;中國首位升空女航天員劉洋,如同當代的嫦娥;在沙漠植樹的“大地媽媽”易解放,是當代的精衛;法制燃燈者鄒碧華,是逐日的夸父;傳承民族音樂的二胡大師閔惠芬,是當代的伶倫;而那些奮戰在抗洪前線的戰士,則如同當代的大禹……從上古到當下,英雄精神代代相傳,成為一個民族偉大的理由。
音樂會最后,“大地媽媽”易解放和“時代楷模”鐘揚的妻子張曉艷登臺,贏得了全場觀眾的掌聲和致意。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種英雄情結。”作曲家李博禪說,“從遙遠的上古時代到我們生活的時代,英雄精神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我希望能通過音樂致敬我們身邊的英雄,也喚起每一個人潛在的英雄夢想。”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