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國 藝術家的影響力從哪里來
9月7日,著名小提琴演奏大師盛中國先生因病離世。當晚十幾分鐘內,有關訊息便鋪天蓋地于網上。隨后數天,包括主流媒體和自媒體在內的幾乎所有媒體平臺都作了跟進報道和延展、深入的挖掘,其引發的反響遠遠超出業界和一般的愛樂者圈子。
作為一個曾有幸與盛先生合作過的非職業樂團演奏員和資深愛樂者,盛先生的離世,自然在我心中激起不小波瀾;但對一個相對小眾的小提琴演奏家居然擁有如此廣泛的社會影響,坦白講,還是稍感意外。
盛先生的名揚國內外,首先當然歸因于他的精湛演奏。應該說,在他那個時代,他是中國最好的。雖然客觀而言,在純粹的演奏技術上,他比不上國外頂級演奏家,甚至在某些方面也不及國內一些優秀后輩。但很大程度上,那是時代使然。小提琴演奏技術日新月異,小提琴又是西洋樂器,西方藝術家自然領風氣之先;而人的生理機能隨年紀而退化則更是一個基本事實。盛先生恰恰在這樣的背景下,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在了世人面前。他的演奏音色柔美,揮灑自如,極富音樂性;尤其他演奏的中國作品,更達出神入化之境,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他太懂得技術要為音樂服務的道理,所以他從不熱衷于炫技;雖然其晚年因自然規律技術不免退化,音樂表現力反而日臻成熟和升華。
小提琴演奏家之外,盛先生也是一位富于責任感的音樂社會活動家。為了傳播音樂,予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足跡遍布祖國大地和世界各地舞臺。他不計場所的巡演,大大拉近了普通民眾與高雅藝術的距離。為了改進音樂教育,培育少年兒童,他經常進到學校甚至家庭,融優美琴聲與科學理念于一體,給后學以難得啟示;他在慈善事業上一擲千金,更為世人所贊揚。
盛先生也是一位有故事的人。上個世紀80年代,他視五位數報酬為“侮辱”而拒絕“伴宴”演奏,其風骨可見一斑。他自稱“心壁很薄”,說心壁一厚就世故,能打動自己的事物就少了,所以拒絕“成熟”和世故,以保持一個藝術家的敏感,足見其率性的情懷。他也是一個熱愛生活、多有講究的人,舞臺上下,他永遠衣裝合身,修飾得體,精神抖擻,看起來較實際年紀年輕十多歲,以永葆藝術家的個人魅力。作為一代大師,盛先生十分平易,在我們與他合作的寶貴時光里,我親見他與業余愛好者“打成一片”,對一撥撥求合影的人來者不拒。那期間,他腿剛剛骨折,卻堅持排練演出,即便不得不坐在特意為他準備的高椅上演奏,也全神傾注于音樂,不失大師風范。
斯人已逝,琴音宛在。盛中國的名字,如今早已超越業界、愛樂圈乃至國界。拜科技所賜,今后我們仍能聆聽到他精彩的演奏,并由此生生碰觸到一個藝術家豐滿的靈魂。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