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劇《劉三姐》搬到舞臺重現經典
五光十色的“桂林山水”,悅耳動聽壯族民歌,歌如泉涌、機智勇敢的劉三姐……由中國歌劇舞劇院攜手桂林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共同打造的民族歌劇《劉三姐》近期在北京多家劇院上演,第一次用民族歌劇的形式把劉三姐這一藝術形象搬到舞臺上。
“唱山歌哎這邊唱來那邊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劉三姐的故事和民歌在桂林的山水之間代代相傳。聰慧機敏、歌如泉涌、優美動人、有“歌仙”之譽的劉三姐不僅深受廣西當地人民的愛戴,隨著1961年電影《劉三姐》的播映也被中國人所熟知。
近年來,桂林市重新挖掘和打造“劉三姐”這一桂林乃至廣西的文化名片。民族歌劇《劉三姐》經過幾年的磨礪與籌備,今年2月在劉三姐故事的發源地—桂林大劇院成功試演。
民族歌劇《劉三姐》的項目負責人趙海風在談到作品的誕生時說,除了對于內容和文化的鉆研,場景布置方面的構思與搭建,也是希望盡可能還原劉三姐傳說的發源地,借鑒了桂林當地的溶洞景色,力求在舞臺上重現桂林的秀麗風光。
民族歌劇《劉三姐》的導演蔡薇蔓表示,歌劇的執導和晚會不同,晚會的形式是多樣的,每個節目都是獨立的;而歌劇是戲劇加音樂,音樂始終貫穿在其中,一氣呵成從頭看到尾,是一個完整的作品。
在劇情方面,民族歌劇《劉三姐》頗具獨創性地加入了“靖江王”“郡主”等新角色,這樣的“微改編”使得大家所熟知的劇情生發出不同的敘事延展與情緒更迭,在增加可看性與新鮮感的同時,嘗試并探討著文化藝術作品中傳統與創新的平衡。將結尾設置為開放式結局,阿?v身一躍入江,劉三姐則獨自離開,也是將故事怎樣收尾、內涵如何定義等理解與判斷都交付給觀眾,增加了觀影體驗的主觀能動與多維互動性。
從內容上來說,阿牛哥和劉三姐的美好愛情也是本劇的一條主線!拔覀冏非蠛霌P這種真善美的正能量,讓更多的青年人了解到愛是人性當中最美的、最打動人心的東西!辈剔甭f。
從視覺上來講,如何用當下現代的理念和科技來展現詩化的風光,是能否吸引觀眾的重要一環。
大家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如何把這山水活靈活現展現在這個舞臺上,對于室內舞臺來講,展現起來難度可想而知!拔腋杳捞绽桌蠋熒塘,既然故事發生在漓江邊上,這個舞臺上就得有水,經過陶雷老師的努力,最后我們硬是把整個的舞臺臺面全部變成了水面舞臺。劇中還有很多場景,轉換非?,通過各方齊心努力,讓每個場景都能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將美輪美奐的舞美場景呈現在觀眾眼前。”蔡薇蔓說。
“這部劇舞臺的代表性視覺是漓江山水,所以主要選材就是山和水,這部劇難度在這,亮點也在這!敝袊鑴∥鑴≡何杳涝O計師陶雷說,整個舞臺需要大約40噸水,要在短時間內完成,而且做到不漏水,還要完成所有的舞臺調度,追求江面、江邊、岸邊近16個場景,整個過程非常緊湊,“這部劇從打造初期開始,我們就是打造的文旅結合,它可以巡演,也可以駐場。幾場演下來,好評如潮!
談到現在舞臺劇科技創新,陶雷說,“技術要跟藝術完美結合,讓人感受到入眼入心。這部《劉三姐》有一個特點,就是我們要考慮雖然舞臺是固定的,但是場景是有水的,是動態的。從技術層面,利用現代的一些科技,把高技術高難度的動態的場景完美地展現給觀眾!
談到歌劇的作曲,著名作曲家雷蕾說,“《劉三姐》原來是一部經典的老電影,半個世紀以來一直留在觀眾的心里。這次歌劇的制作,我們有一個主旨就是‘向經典致敬’,一定要把觀眾心目中最美的那些歌曲呈現在舞臺上,讓觀眾感覺非常親切。由于歌劇本身的篇幅比較大,在故事脈絡發展上我們做了一些添加!
“還有一個重要的就是歌劇的創作和歌劇的思維和電影是不同的,因為壯族民歌大部分都是四句或者上下句,篇幅小,而且調性上、選材上都比較簡單。在創作上,我們在這個基礎上,把一首首小民歌展開成詠嘆調,來揭示演員此時此刻的內心!崩桌僬f,“因為我父親當年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所以基本上是用他原來的主題!
就歌劇藝術來說,最大的感染力和魅力是音樂,音樂的成功與否直接決定這部歌劇的成敗。
《劉三姐》這個題材作為舞劇和電影對觀眾產生的影響很大,成為全國人民精神上的寶貴財富。著名詞作家、歌劇編劇易茗說,“就歌劇編劇來說,我做了資源整合,把以前作品中一些精彩的地方,重新在舞臺上呈現出來,向經典致敬!
《劉三姐》這部歌劇一共有110多個唱段,其中有70多個唱段早已膾炙人口,“我根據劇情需要新寫了38個唱段,這38段在風格語言上延續或者保持著原來山歌的風格!币总f,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唱段是新創作的,比如靖江王府的小郡主的唱段,這都是電影里沒有的。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