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巢湖民歌榮登“華語音樂排行榜”
國家級非遺在創新中探尋傳承路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巢湖民歌項目傳承人李家蓮、紙箋加工技藝項目傳承人劉靖榜上有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是非遺文化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掌握著非遺項目的豐富知識和精湛技藝,是非遺活態傳承的代表性人物。近年來,在政府和非遺傳承人的不懈努力下,合肥的國家級非遺文化,不僅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傳承,更是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和創新,讓其在新時代的陽光雨露中也能熠熠生輝。
從創作到演唱巢湖民歌不斷嘗試新突破
巢湖民歌是指在以巢湖為中心,大別山以東、滁河以南、長江以北廣袤區域里流傳的民間歌曲(包括口傳歌謠)。巢湖民歌既與巢湖流域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一脈相承,同時也承接了南北匯融的文化基因,并且形成了自己個性鮮明的地方特色。
2006年,巢湖民歌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巢湖民歌生成和傳承的核心區域,巢湖市連續三屆蟬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民歌)之鄉”的桂冠。近年來,巢湖民歌更是不斷獲得新的突破。
新民歌《巢湖美》作品一經問世,便得到業內專家和受眾的一致好評,被譽為《巢湖好》的姐妹篇。這首新民歌被拍成MTV,由著名歌唱家斯蘭演唱,于2014年10月在央視音樂頻道《中國音樂電視》展播,隨后登錄央視網、騰訊網、優酷網、搜狐網、土豆網等多家網站,并進入KTV點歌系統。2017年12月18日入選安徽省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實現了區劃調整以來巢湖市在“五個一工程”評獎中零的突破。
新民歌《好雨好時節》由巢湖民歌研究會會長蔡善康作詞,我省著名作曲家謝國華作曲。2017年 11月22日,這首新民歌在合肥市第三屆民營文藝院團聯合展演比賽中,獲得綜藝類三等獎。此前還參加了全省第二屆群星獎(音樂)評選演出,受到專家評委與觀眾的一致好評。
2017年11月8日,由黃冬松作詞、黃大鵬作曲的新創巢湖民歌《千古名鎮,五彩散兵》,登上了“華語音樂排行榜”。此歌是為散兵籍的全總文工團青年歌唱家張可量身打造的。張可大氣而富含張力的演唱,完美地詮釋了對家鄉的熱愛,得到了專家與受眾的廣泛贊譽。
2017年10月22日,巢湖民歌研究會組織24名作詞、作曲和演唱“三大領域”藝術家,深入到黃麓鎮蘆溪村、童家崗村、寺后李村、洪家疃村;烔煬鎮的中李村、南湖方村;廟崗鄉的蓮花村、軍高村、清澗村;欄桿集鎮的陳泗灣村;蘇灣鎮的涂山村;夏閣鎮的尉橋村、西峰村等美麗鄉村,進行“美麗鄉村金秋行”主題采風活動,鼓勵藝術家走進新農村,體驗農民新生活。
李家蓮作為巢湖民歌傳承人,1973年高中畢業后就被選拔進剛成立的巢縣民歌隊。1975年,她參加華東片民間音樂舞蹈匯演,演唱多首巢湖民歌并榮獲演唱獎,同年被安徽師范大學音樂系破格錄取。1982年,她演唱的民歌由中國唱片社錄制成唱片遠銷海內外。多年來,李家蓮不斷完善技藝,多次在全省、全國文藝匯演中獲獎,同時將巢湖民歌帶入音樂課堂、創建巢湖民歌傳承基地,最終奠定了她巢湖民歌傳承人的地位。
從失傳到傳承紙箋加工技藝傳習基地建成
劉靖是紙箋加工技藝項目傳承人。他自幼隨父母學習紙箋加工技藝。1997年,以傳統技藝成功恢復了已失傳百年、代表我國手工制紙最高水平的手繪粉蠟箋制作。之后,又相繼恢復與發展了金銀印花箋、泥金箋、絹本宣、流沙箋、刻畫箋、羊腦箋等傳統紙箋,豐富了紙箋文化市場,帶動了全國紙箋加工行業的發展。
2005年,劉靖因在中國民間藝術創作領域中取得的杰出成就,及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做出的貢獻,被中國藝術研究院特聘為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2007年起,他將紙箋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帶入到大學教育的殿堂,現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學院兼職研究員,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客座教授;數十次作為合肥市、安徽省以及國家文化交流的代表對外進行文化傳播與交流。
2008年,以粉蠟箋為代表的紙箋加工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年劉靖被評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15年,劉靖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授予“中國文房四寶紙箋藝術大師”榮譽稱號,2016年被安徽省總工會授予“江淮工匠標兵”、“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榮譽稱號。2017年,劉靖籌劃已久的“掇英軒紙箋加工技藝傳承基地”開建,除了研發、展覽之外,技藝傳習將成為基地的重要功能。“希望這個基地能聚集更多真正喜歡紙箋的人,把這門手藝傳承發展下去,和我們一起保護、傳承、發展紙箋文化。”劉靖說,這樣的傳授教學工作,他已經做了10年,未來還將一直做下去。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