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音樂教育良性發展的研究
一、當前我國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現狀.公共音樂教育體系在目前仍然處于探索階段,雖然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但存在的問題還有很多,任務仍很艱巨.具體來說可有以下方面.
首先,在高校公共音樂教育存在認識上的偏差,忽視公共音樂教育的基礎地位,因而導致高校音樂教育事業的硬件設施不足,音樂教師對待公共音樂教育的態度有待提高.當前,"素質教育"這句口號雖然提了很長時間,可是對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意義和重要性認識仍然不足.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是通過學習音樂使學生發現音樂內在的美,實現音樂審美的目的,這樣一個過程的教育.我國的普通高校雖然都開設了音樂公共課,但是,有的高校是為了迎合教育部"藝術教育"的號召才開設起來的,因此這些高校不會將對音樂教育的投入作為重點對待,這樣就導致高校對公共音樂教育硬件設施的投入不足,對于音樂人才的引進也不高.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高校音樂教師在對音樂公共課的態度就顯得不是很積極,這是教育界人士看在眼中,痛在心中,卻又無能為力的事情.
其次,因為缺乏實用的教材,所以導致公共音樂課的教學內容與實際脫節;因為教學目的與任務存在偏差,所以在制訂缺乏客觀性.大部分高校公共音樂課所選用教材的內容都以歐洲音樂為主,而中國傳統音樂和中國民族民間音樂部分所占的比重較小,世界其他地區的音樂更少.形成這樣的局面是與當前主流的大趨勢嚴重違背的,不利于高校多元化的教育體系建立和大學生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引導.同時,在校大學生對當前的音樂教育課程普遍感到不滿意,認為教師的教學內容有待更新,教學方法陳舊,這使得高校以公共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主要手段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目標沒有得到很好的實現,反而促使學生面對著有著這樣或那樣問題的音樂公共課程,所表現出的是一種厭煩心理而不是對音樂的向往和熱愛.
二、我國高校公共音樂教育新模式和探索和研究
社會越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也就越高,只有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當前我國高校傳統公共音樂教育教學模式的缺陷變得越來越突出.傳統的高校公共音樂教學模式并沒有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提供明顯的支持和幫助,這明顯缺陷,使得學生在走出校門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沒有一個較高的綜合素質,不能較快適應新環境,在實際中遇到了許多問題.因此,我國高校公共音樂教育需要探索新的發展方式,切實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完善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幫助.
首先,根據大學各個階段的特點對高校公共音樂課進行適當調整, 創建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體現步驟性、階段性、循序漸進行.這需要從三個方面來考慮:第一,是大一階段,大學生大部分課程剛開始,教師應引導學生用參與、體驗的方式來學習公共音樂課,使多樣化教學模式的氛圍從一開始就在新生中營造起來.第二,是大二、大三階段,這一時期的大學生經過大一階段多樣化學習模式氛圍的熏陶,已經建立起合作交流、探究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能力,有了充實的理論基礎來進行下一步的學習.這一時期教師應對學生提出指導性的建議,引導學生對不同階段的音樂問題進行學習,并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意見,保障學生學習的順利進行..第三,是大四階段,這一時期的大學生已具備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正在不斷提高,這個階段大學生應加強對音樂教學理論的學習,從而為日后欣賞其他音樂作品做準備.
其次,高校公共音樂教育多樣化教學模式的建立,離不開學校方面的支持,學校對公共音樂教育的支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是思想方面,教師應不斷更新教學觀念,關注學生的特點,提高業務水平,深入研究多樣化課堂教學模式,加強對藝術教育科學的研究,關注大學生的特點,對提高大學生的音樂素養做充分準備.第二是課程改革方面,學校方面應對公共音樂教學課程進行必要的改革,增加與音樂相關的課程,例如中外音樂史,中西方文化音樂比較等課程.第三是環境方面,教師在公共音樂課教學時應合理利用資源,充分利用音樂教學設施,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文化館、文聯、音協等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為多樣化教學模式創造必要的環境條件,從而引導非專業大學生的音樂素質的提高.
三、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環節中的重心
在公共音樂教育的觀念上,高校首先必須要確定一種多元化的教育理念,教師要在公共音課堂上的音樂交流中注意培養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形成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并能引申到各自的學科學習中.學校和教師對于公共音樂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并不全都是合理的、先進的,也會存在一些主觀的因素.因此,高校在實施公共音樂課教學改革時應注意在探索中不斷豐富和完善現有的課程設置體系,這是對大學生實施音樂教育美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因而是十分重要的.在豐富和完善現有的課程設置體系,具體應該注意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目標與教育手段要緊密結合.高校公共音樂教育是以學校為主渠道,以課堂教學為基本途徑,而且有一定的教學基本原則和方法,這體現了整個教育的共性.普通高校的非音樂專業學生在大學之前接受音樂教育的程度普遍比較低,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只局限于較淺的基礎知識.在進入大學后應該提高他們綜合音樂素質,使他們能夠用接近專業的鑒賞水平去認識和了解音樂.然而從非音樂專業大學生的綜合情況分析,他們接受基礎音樂教育的程度參差不齊,如果用一刀切的灌輸法去進行教學效果必定不好.因此應該采用多環境、多手段的教學方法進行課程設置,現在一些師資力量較強的大學已經開始實施這種方法進行教學.這樣能夠對那些音樂基礎知識不足的學生進行知識補充,學生又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來選擇內容.
其次,普通高校音樂公共課的教學內容設置要符合時代性適應當代大學生的審美要求.公共音樂教育的內容是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最終目標是與美育相聯系的.音樂教育通過講述音樂自身的內容和規律配以美育的內容形成一個整體,這些相互關聯的內容,幫助學生發展觀察力、想象力,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他們的創造力.這就要求學校在課程設置、選擇教材編寫、等具體內容上要有自己的特點,根據學校音樂師資的力量設立一些能夠提高學生學習音樂興趣的課程,這有助于非專業的大學生了解音樂,了解音樂的發展,了解中外著名的音樂家以及他們的經典作品.這樣才能在公共音樂課上做到深刻理解優秀 音樂作品的含義,提高普通高校大學生的音樂素質水平,最終達到對學生美育教育的目的.
我國的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是高校美育教育之中不可或缺的,甚至可以說是影響深遠的.原因是因為音樂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音樂抒發的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情感,包含了文化中的種種要素.高校音樂教師擔負著艱巨的任務,這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的提高有很高的要求.教師作為音樂文化的傳播者,在引導學生從聆聽音樂中感受文化的魅力的同時,還要體現出的文化精髓,在文化的熏陶下感受到音樂的美,這是高校音樂公共教育學生培養的更高層次的目標.所以,普通高校的音樂公共課教學,應遵循提高學生綜合藝術素養的要求,建立課程內容設置更合理、更科學的機制,探索多樣化音樂教學模式,完善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機制,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不斷完善和發展,是學生獲得終生受益的音樂素質.還要重視特色課程的開發,為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而努力.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