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芭蕾舞劇《堂·吉訶德》壓軸2018上海國際藝術節
11月22日晚,古巴國家芭蕾舞劇團在上海大劇院演出芭蕾舞劇《堂·吉訶德》。當日,古巴國家芭蕾舞團在上海大劇院以一部融合了古巴風情與傳統舞劇風格的經典芭蕾舞劇《堂·吉訶德》,壓軸2018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
22日晚,古巴國家芭蕾舞團以一部融合了古巴風情與傳統舞劇風格的經典芭蕾舞劇《堂·吉訶德》壓軸第20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這也是古巴國家芭蕾舞團首次參演藝術節。
該版本的《堂·吉訶德》由芭蕾舞大師艾麗西亞·阿隆索改編,被認為是第一個由擁有伊比利亞文化及語言根基的舞團創作的專業版本。這部作品自首演以來,一直在不斷修改精進,以給觀眾帶來最為精彩的呈現。上海愛樂樂團為閉幕舞劇《堂·吉訶德》現場伴奏。
感人一幕,跨越半世紀的藝術之緣
古巴國家芭蕾舞團創建于1948年的哈瓦那,結合了數百年來的古巴戲劇舞蹈傳統及古巴文化的精髓,它的創立者是當時正如日中天的國際芭蕾巨星艾麗西亞·阿隆索。這位如今年已近百歲的老人仍然帶團訓練,在她的主持下,古巴國家芭蕾舞團如今已成為世界一流的芭蕾舞團。上世紀60年代以來,該團曾多次訪華。
艾麗西亞·阿隆索本人與中國也有著深厚的情緣。她本人曾三次來華,首次率古巴國家芭蕾舞團訪華時,她在演出之余還觀看了原北京舞蹈學校學員的表演并親自進行指導。第三次來華時,古巴國家芭蕾舞團再次在京起舞,時年82歲的阿隆索還饒有興致地游覽了故宮與長城。
1964年,古巴國家芭蕾舞團訪華演出舞劇《三角帽》和《堂·吉訶德》等時,走訪了北京、上海、南京、武漢、廣州六個城市,受到中國觀眾的熱烈歡迎。那次演出由上海交響樂團擔任伴奏,著名指揮家曹鵬及古巴一位年輕指揮擔任演出指揮。
在22日晚舉辦第20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閉幕演出時,著名指揮家曹鵬將這張珍貴的老照片送到了古巴國家芭蕾舞團藝術指導瑪麗亞·埃倫娜·略倫特手中,并委托瑪麗亞帶給阿隆索本人以祝福和問候。
精心改編 戲劇性與體裁的完美統一
一提起《堂·吉訶德》,人們會想到塞萬提斯筆下大戰風車的騎士,最早的芭蕾版《堂·吉訶德》由俄羅斯芭蕾的奠基人馬里烏斯·彼季帕所創作,百年來這部舞劇盛演不衰,其中不少段落成為了國際大賽必備的經典作品。而阿隆索編舞的這版《堂·吉訶德》的劇情實際上與文學作品并不完全一致,它主要著眼于琪蒂和巴西里奧的愛情故事,堂·吉訶德本身成為了串起全劇的一條線索。
阿隆索將西班牙舞蹈風情和原著作品的文學內涵進行了有機結合,不僅洋溢著濃厚的西班牙風格,動作節奏感強,場面火紅熱鬧,并且故事框架更為清晰,劇情生動略帶幽默。西班牙《國度報》在報道中表示,“艾麗西亞·阿隆索和她的團隊賦予這部俄羅斯芭蕾舞劇經典之作新的意義:她們在做到將自已的元素添加在內的同時,對馬里烏斯·彼季帕的原作也表示了充分地尊重。這一切使得這部芭蕾舞劇經典獲得了它長久以來所缺乏的戲劇性與體裁上的統一。”
技術極致 令人嘆為觀止
不得不提的是《堂·吉訶德》是一部觀賞性極佳的“炫技之作”,展現了芭蕾無與倫比的精湛技術,深受觀眾喜愛。這一部舞劇也是那些舞蹈技巧登峰造極的演員們最喜歡的劇目,其中穿插著很多華麗的炫技段落,比如:男舞者的單手托舉;女舞者單腿足尖長時間踮立的“絕技”——“揮鞭轉”,極其考驗舞者的平衡感和腿部力量。
而古巴國家芭蕾舞團可以說是在國際舞壇異軍突起的一支隊伍,“旋轉”是他們的特點。古巴國家芭蕾舞團的演員旋轉圈數多,重心穩,迅捷穩健,跳躍輕盈有力,能將很多動作能演繹得如同教科書般精準,即便放慢數倍,仍然無可挑剔。
來自南美洲的古巴國家芭蕾舞團,以天生所具有的節奏感與嚴格的芭蕾規范相結合,舞者們熱情奔放的表演、不可思議的跳躍旋轉以及足尖技術、優雅自如的芭蕾舞姿,足以讓芭蕾舞粉絲大飽眼福。
融情于戲 舞臺上的“心靈舞蹈”
這部舞劇除了在技巧的表現上精益求精,在表演的情感上也十分“走心”。劇中熱烈的氛圍,群舞的熱情表演,讓觀眾仿佛置身市井街頭,感受到了濃烈的民族風情,和噴涌而出的勃勃生機。美國《華盛頓郵報》評價《堂·吉訶德》是一場熱鬧的盛宴。美麗的群舞演員憑借自身的對于劇中場景的生動理解,使得他們成為了這部舞劇獨特的主音符。事實將證明,它注定名留青史。
當大家為古巴國家芭蕾舞團精彩演繹折服時,很難想象,這些精彩的編舞來源于幾近失明的阿隆索。19歲那年,正當她步入人生花季和舞臺生涯之際,卻意外地遭遇了由視網膜剝離造成的近乎失明,但她毫不氣餒,通過超常的毅力和加倍的努力,確保了自己能在芭蕾舞劇這種高超表演藝術上持續精進。更是憑借自己過人的敏銳和堅強意志創編了多部芭蕾作品。所有的音符和動作都映刻在她的腦海中,而通過演員投射在舞臺上的是她最精彩的“心靈之舞”。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