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滎對花鼓得傳承
對花鼓敲起來場面氣勢雄壯,技巧復雜高超,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美麗的對花鼓
對花鼓成為古滎新名片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繼承和發展惠濟區優秀特色文化,促進文化傳承,弘揚民族精神,建設和諧惠濟具有重要作用。說起惠濟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又分為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雜技、民間手工技藝、生產商貿習俗、消費習俗、民俗、民間信仰等9類50多項,比如黃河澄泥硯、磚雕、烙畫等。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惠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滎對花鼓。
每個段子都有一個故事
對花鼓亦稱“鼓戲”,器樂有鼓、鑼、鈸、鐃4種,表演隊伍一般由20人組成,每人各執一件樂器,邊擊邊舞。
對花鼓的表演可以圍一個圓場子,稱作交鼓錘,也可以邊行進邊打,稱作路鼓,行進的步伐有前進步、后退步、橫退3種,不行走的只有站步一種。
它的演奏不僅具有其他鼓樂隊的喜慶熱烈,而且富于歷史文化內涵,每個段子都圍繞一個主題,聯系著一個歷史故事。各種樂器都須按“鼓牌子”——鼓譜擊打,不能隨意亂敲,所以節奏動聽,引人浮想聯翩。表演形式還分文戲、武戲兩類。文戲一般是邊走邊打,稱為路鼓,他們時而前進,時而后退,或者橫著走步。
表演形式多樣、動作復雜
“文戲”“武戲”各有不同的鼓牌子(套路),文戲有《不遞照》《老常套》《四擺頭》《鐵曲連》4個牌子,武戲有《三請諸葛》《秦王點兵》《小蟲吵嘴》《獅子滾繡球》等14個牌子,表演技巧復雜高超,氣勢雄壯。
文戲與武戲區別在于文戲表演時,演員之間沒有互相交槌,而武戲則有。通過節奏表現出一個個生動、細膩的情節。敲起來更是震撼人心,場面氣勢雄壯,動作剛勁有力,技巧復雜高超,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古滎鎮對花鼓的表演方法不同于其他民間鼓藝,其表演方法獨特,有其獨有的鼓牌18種,是中原地區民間音樂花園中的一枝奇葩,繼承和發揚這種民間音樂表演手法,是繼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要。
多次獲獎在傳承中發展
近年來,古滎對花鼓多次參加省、市等專業比賽,并獲得優異成績,敲出了一片新天地。在如今的古滎,大家遇到好事或是大型節慶,還是會想以對花鼓來慶祝,在百花齊放的新時代擁有獨具一格的精彩。古滎人發自內心地認可對花鼓所帶來的文化力量,從而將其發揚光大。
出鄭州市區,往西北方向走約15公里,便到了惠濟區古滎鎮。這里有“活的藝術”——古滎對花鼓。對花鼓也叫鼓戲,是一種群體性的鑼鼓表演形式。惠濟區古滎鎮對花鼓作為一種民間音樂,興起于20世紀30年代,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中原地方特色。2008年,對花鼓入選鄭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上個世紀就名聲大振
作為民間文藝的各種鼓類遍布全國各地,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特點,表演手法也不相同。古滎對花鼓興起上個世紀的黃河岸邊,歸屬正宗的黃河文化,民族特色十分濃厚。
20世紀30年代,古滎鎮曾為滎澤縣縣府所在地,每條街都有一支小型鼓樂隊。當時群眾經常搞一些祈雨、趕廟會的活動,而每有這些活動,各街鼓樂隊都要參與打鼓助興。鼓隊匯集,從對陣比賽到學習交流,最終達到融合重組,合眾為一,古滎鎮對花鼓就應運而生了。
據了解,最早古滎的對花鼓是從黃河邊的廣武鎮傳過來的,當時古滎村雖有單鼓,可表演性不太強,聽說黃河邊的村子里有四面對花鼓,在熱心村民李貽進的張羅下,從那里請來了兩個師傅來到古滎村南街教授。從那時開始,古滎對花鼓便名聲大振。
如今對花鼓已成為古滎人喜聞樂見的一種歌舞形式,無論是逢年過節還是民俗活動,都少不了對花鼓表演。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