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昌永:藝術歌曲的創作與整理——用音樂打撈詩歌
2017年7月5日19點30分,《風雅頌——范曾詩詞藝術歌曲廖昌永獨唱音樂會》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唱響。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以充滿磁性的聲線,把觀眾帶入了范曾的詩詞妙境,觀眾如沐春風,如臨秋水,享受了一場中國藝術歌曲的時代篇章。音樂會結束后,廖昌永接受《經濟》記者的采訪,熱情洋溢地講述了對藝術歌曲的創作與整理,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創新,意圖重新打撈起這幾乎被遺忘的藝術珍寶。
做好藝術歌曲,我們責無旁貸
古人最大的快樂是戰爭勝利之后:打敗敵人,求生存,得延續,必唱跳歡樂。久而久之,眾聲中和諧者,易牢記、易傳播,久而久之,詩出。可見,詩從誕生之初就伴隨著歌曲。其后,詩歌、音樂漸漸分道,自成體系,而藝術歌曲讓音樂與詩歌重新匯流。
18世紀末19世紀初,藝術歌曲盛行于歐洲。其藝術性強、聲樂技巧較高,以舒伯特、舒曼等音樂家為代表。中國早期的藝術歌曲以李叔同填詞的《送別》最為有名。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黃自的《思鄉》、青主的《我住長江頭》、賀綠汀的《嘉陵江上》等都是優秀的藝術歌曲。
“中國藝術歌曲差不多有100年的歷史,遺憾的是,我國對藝術歌曲發展的脈絡沒有一個比較系統的分類與梳理。目前,我們爭取在5年內把中國藝術歌曲的脈絡梳理出來,準備出10張唱片,并舉辦相應的音樂會展現百年來中國優秀的藝術歌曲,已經舉辦有:‘毛澤東詩詞藝術歌曲廖昌永獨唱音樂會演唱會’‘春思曲——中國藝術歌曲百年’,包括這次的‘風雅頌——范曾詩詞藝術歌曲廖昌永獨唱音樂會’等,接下來,我們還要陸續籌備解放戰爭時期的藝術歌曲、當代藝術家的藝術歌曲等。”廖昌永說。
一個學西洋歌劇的人,為何忽然對中國古典的藝術歌曲如此專注?廖昌永說,在國際歌劇舞臺上,很多國家的音樂家都以演唱本國音樂、弘揚本國文化為己任,而相比之下,我國的歌唱家會缺少這樣的選擇。于是,他將做好藝術歌曲看作是當代歌唱家、音樂家的一種責任。
他山之玉,體悟相通的藝術
作為一個專業的藝術門類,藝術歌曲以經典詩歌為歌詞進行專業的譜曲,要求配器、音樂內涵、歌詞內涵和演唱要融為一體。此外,用藝術歌曲表現中國古典文化需要包含很多中國元素的創新。廖昌永說,中國的文化、哲學有很多是感性的,需要去領悟,這與西方的文化體系是有區別的。西方語言是多音節的,漢字則是單音節,需要我們在演唱時去找出它的語言規律,體現漢語的節奏美。
為完成好演唱會的每一個創作環節,廖昌永在歌唱之余不斷積累自己的文化素養,從不同的藝術形式中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養分。
在此次演唱會前,廖昌永曾多次與范曾先生進行密切溝通,聆聽他創作時的背景,感受他詩詞的意境與情懷,內心情感的變化,結合作曲家的二度創作,進行三度的歌唱演繹。“范曾先生一直以守護中國傳統文化為己任,已經80歲的人,每天早上5點多起床看兩個多小時的書,然后吃早餐作畫,下午跟學生一起寫詩,幾十年如一日,實在難得。他讀書包羅萬象,博聞強記,還向我詢問一些音樂術語上的問題,對知識的渴求是那么旺盛。聆聽范曾先生的中國古典美學、古典詩詞,讓我受益良多。在他的影響下,我也很喜歡書法、繪畫。”廖昌永說。
“藝術有很多相通之處,音樂講線條,中國的書法、繪畫也講線條;中國繪畫講墨分五色,音樂其實也有色彩的變化;繪畫講層次,音樂也要講層次,書法的一提一頓、藕斷絲連在音樂的體現上可能就是音斷氣不斷,跟繪畫中的留白又有幾分相似。”
“與眾多藝術家的接觸和學習,給了我很多靈感。有一次,在音樂創作中,我碰到兩三句始終不滿意,怎么也解決不了。那天去范曾先生家,看到他在畫荷花,我頓時茅塞頓開,于是趕緊起身告辭。不光是繪畫、書法,包括詩詞朗誦,也會幫助我在歌唱中找到語氣的停頓、速度的變化等。”廖昌永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融合了藝術家的朗誦、音樂家的創作、歌唱者的演繹的多元化音樂會,觀眾可以從多方位、多角度汲取中國的傳統詩歌文化,傳承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
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要弘揚傳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身為兩屆政協委員、一屆人大代表,廖昌永表示,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十分必要。“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在經濟、政治、科學都飛速發展,國際上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但在文化上,我們有點迷失,過多學習和崇拜外來文化,而忽視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對于登上大雅之堂的陽春白雪,藝術歌曲能否引領大眾的消費?廖昌永說:“高端的東西永遠是小眾的,但往往是這種少數的精華能夠引領社會時尚,這可能與盈利無關,反而需要我更多地投入資金去建設、去扶持、去培育,需要我們一批人去堅守,把我國的藝術歌曲做成傳世精品,不斷地推陳出新,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我相信,最后這些投入和付出一定可以顯現。只不過這些效應不是即刻產生,而是經過細水長流的積累逐漸顯現的。當然,這樣的堅守也是孤獨的、安靜的,從內心來講,我也很享受這樣的孤獨與安靜。”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