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次“世界口弦文化藝術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
10日,“世界口弦文化藝術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展出的200多套口弦琴展品來自全球50余個國家和地區。這是國內首次舉辦古老口弦文化的展覽,展期為8月10日至11月19日。
在9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口琴文化專家陳志鵬與加拿大學者Randy Raine—Reusch解讀世界口弦琴文化,并現場演奏。陳志鵬說,口弦琴是一種具有胚胎型意義的、最為原始的古樂器,素有人類音樂“活化石”的美譽,是中國古代頗具詩性的樂器之一。作為一種多元發生的世界性“樂器”,它與各民族的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對于口弦琴對人與人之間交流產生的影響,學者Randy Raine—Reusch認為,在比較長的時間以前,有些少數民族中青年男女在戀愛中是不允許親密交談的,口弦琴就是他們作為交談的一種方式。口弦的演奏旋律里有很多和語言短語的表達方式相同,這些節律就是人們互相交流的方式。
“中國甘肅天水渠一帶是世界口弦琴的發源地,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口弦琴是在遼寧夏家店出土的骨質口弦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范子燁推測,竹質口弦琴比骨質口弦琴的歷史更長久,因其材質的特殊性而未能保存。
據湖北省博物館音樂考古研究學者張翔教授介紹,口弦琴的材質經歷了從竹子、骨頭、金屬的演變。本次展覽展出的200余套口弦琴中,西漢時期的金屬口簧經鑒定為一體打造,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唯一一件金屬打造一體簧結構。
據悉,展覽策劃打破以往物證陳列模式,將實體展與數字展互補進行立體打造,巧妙地結合了多媒體技術手段,來突破傳統二維空間的平面化和單一化。本次展覽呈現的數據資料多數為執行工作組趕赴口弦琴發生場域拍攝而成。在展廳最后一個環節,除了設置可觸摸數字互動的口弦琴之外,觀眾還可以觸摸演奏彝族的銅制和竹制口弦琴。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