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派古琴繼承人徐君躍:孩子學古琴重在音樂鑒賞
在張藝謀導演的電影《英雄》中,盲人琴師撫弄古琴的場景一度提升了觀眾對“古琴”的認知。他的扮演者徐匡華乃古琴大師徐匡華,現代浙派古琴創始人徐元白之子。如今,浙派古琴薪火相傳,徐匡華之子徐君躍已成長為第三代代表性傳承人。他的演奏承其祖風,音樂醇美、細膩蒼勁,尤其注重演奏技巧和音樂表現力;風格舒展流暢,內涵而細膩;旋律處理跌宕多姿,疾徐分明,充滿活力。8月13 日下午,受中山市音樂家協會和博愛100“左琴右書”項目的邀請,這位當代古琴名家將來到中山市文聯文藝家活動中心,與中山琴友暢談浙派古琴藝術。本報記者昨日對其進行了電郵專訪。
◆浙派古琴與嶺南派古琴同宗
徐君躍的祖父、祖母和父親都是浙派古琴的繼承人,一家三代人都致力于古琴的演奏與推廣,以及傳統文化的弘揚。浙派古琴起源于南宋,其發展歷經了千年的起起落落,徐君躍的祖父徐白元是新浙派古琴的開創者,被稱為“重振浙派第一人”。
記者了解到,嶺南派古琴與浙派古琴之間源遠流長,乃后者曲目南遷形成。對此,徐君躍解釋,南宋末年,金元入侵中原,南宋皇室被迫從臨安(即今杭州)南遷至岡州崖山,由于宋室的南遷,也把中原文化帶來廣東,帶來了琴人樂工,對廣東的琴學發展帶來極大的影響。
那么浙派古琴和目前我們所說的嶺南派古琴在演奏和曲目上有哪些相通之處?徐君躍介紹,相傳《古岡遺譜》就是在當時遺留下來的古琴譜,刊載琴曲有 《漁樵問答》、《鷗鷺忘機》、《雙鶴聽泉》、《神化引》、《平沙落雁》等。其中《漁樵問答》、《碧澗流泉》等曲的演奏風格充分體現了嶺南琴派的古樸、剛健、爽朗、明快的特點。浙派琴風古樸典雅,唐代有著錄評價:惟兩浙質而不野、文而不史。周密曾說楊纘奏琴:“灝然太古之遺音也……宋代詩人連文鳳《聽徐天民彈琴》:“為我彈一曲,悠然生古心。”徐君躍言:“浙派注重細膩干凈,不拖泥帶水。這些與嶺南派的古樸明快的風格類似。”
◆孩子學古琴應側重于音樂鑒賞
古琴,也叫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到現在至少有三千年的歷史。古代文人的必修課“琴棋書畫”之首的“琴”,就是古琴。
隨著中國國力和文化軟實力增強,古琴已成為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張金名片。早于2003年,古琴申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2008年,古琴在奧運會上精彩亮相,加上政府的重視與扶持,古琴的生存和發展獲得了很好的機會。記者觀察,在中山,學習古琴的人數也逐年增加,琴社與琴館近年來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其學員除了成年人,也有不少兒童。
然而,相比較鋼琴、古箏等樂器,古琴演奏難度相對較大,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上手”?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徐君躍認為,首先要在古琴演奏技巧方面下工夫。基本功扎實是學好古琴最基本也是最低的要求。其次是了解琴曲的背景和相關故事,深刻地理解琴曲的意境。之后再是追求人琴合一,表現古琴豐富的文化內涵,達到“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弦外之音”的境界。“但是對于孩子來說,更多的是提高音樂素養和鑒賞能力。”
在本周末的講座上,徐君躍除了淺談浙派古琴藝術的風格要領,還會現場演奏其祖父徐元白作曲的 《西泠話雨》和他本人作曲的《湖畔楓吟》。
鏈接
徐君躍簡介
出生于古琴世家的徐君躍先后求學于祖母黃雪輝、父親徐匡華,琴家龔一、姚丙炎、吳文光等名家,同時,他也是一位擁有“學院派”背景的浙派古琴代表性傳承人,為中國音樂學院古琴碩士,現為浙江音樂學院(籌)碩士生導師、西湖琴社社長。他一直致力于古琴打譜、新曲移植及古琴的演奏教學工作。現常年與美國、德國及全國、臺灣各藝術團體、優秀演奏家合作、交流。在國際、兩岸和內地舉辦個人音樂會及古琴講座。著有《浙派古琴藝術》一書,并先后出版發行《梅花三弄》《唐琴》《西泠話雨》《廣陵散》等多張CD。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