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七天的第三屆上海(浦東)滬劇節閉幕
第三屆上海(浦東)滬劇節閉幕式,7月27日在浦東源深體育館舉行,這也是滬劇節首次進入能容納數千人的體育館,演出陣容和演出形式也創歷年之最。除了全市各家滬劇院團的專業演員、各區縣滬劇沙龍的滬劇愛好者和大學生代表外,來自蘇州、無錫、常州、南京等地的滬劇院團和滬劇沙龍的代表也首次加盟演出,組成近五千人的演出團隊,F場觀眾即是演員,演員也是觀眾,大家憑著對滬劇的熱愛聚在一起,以“上海的聲音”唱響時代贊歌。當晚收看網絡直播的用戶則超過10萬人。
閉幕式演出中既有老一輩滬劇藝術家沈惠中、汪華忠、陳瑜等帶領各院團中青年演員,2013屆滬劇演員班學員,以及蘇州、無錫、常州、南京等滬劇沙龍演員和現場觀眾共同演唱大家耳熟能詳紅色經典唱段《母子嶺·手拿一朵紅玫瑰》《金沙江畔·找水》《朵朵紅云·永遠跟黨走》,也有如今活躍在滬劇舞臺上的中生代演員帶領青年演員們共同演唱《紅燈記·粥棚接頭》《星星之火·啟發楊桂英》《打起背包走天下》《卜算子·詠梅》等經典劇目。沈惠中1959年進入上海滬劇院前身上海人民滬劇團工作,她回憶,當年滬劇院老院長丁是娥一直希望可以聯合長三角滬劇界組織大型活動,“這次滬劇節完成先輩沒有完成的歷史任務,我從心底里高興,滬劇在長三角樹立品牌、擴大影響。”
南京戲迷王子偉專程趕來參加閉幕式,從事生化制藥業的他從網上得知了滬劇節消息,與南京滬劇俱樂部的九位同好們一起來滬,“為了演出《金沙江畔·找水》,我們還特地學習,很好聽、很有教育意義。閉幕式場面大,把滬劇發揚光大。”
作為滬劇新生代力量,由90后青年演員們表演演唱《回望·生死臨界點》《紅燈記·做人要做這樣的人》等紅色劇目展現了青春朝氣與活力。演出陣容中最引人矚目的,莫過于滬語訓練營的四十位小朋友們,這些平均年齡只有六七歲的小朋友們獨立表演滬劇《蘆蕩火種·辦喜事》,并配合《雞毛飛上天·手提羊毫標語寫》和《茉莉花》的演出。來自全市各區縣滬劇沙龍和大學生代表也身著靚麗服裝,手持各色花球與舞臺上的演員們同場合唱。
訓練營老師徐蓉介紹,目前訓練營有四五百個小朋友在讀,參加演出的孩子從四歲半到十歲不等,有些孩子分不清左右前后,指導他們演出只能走直線、不能彎著走。盡管如此,小朋友的演唱水平毫不含糊。七歲的唐藩真憑借一段《星星之火》拿到小白玉蘭獎,“她媽媽幫她報名參加訓練營,本意是學習上海話。剛開始幾次課,她一直哭、不想學,說得蹩腳,現在她除了吃飯、睡覺、上學,一有空就捧著ipad聽滬劇。”徐蓉說,“過去家長報名心態以‘試試唄’居多,隨著訓練營成果顯現,越來越多家長主動敦促孩子多學,因為他們發現孩子學了滬劇,坐姿、站姿、走姿不一樣,腰桿挺直。而且滬劇可以成為一輩子的愛好,讓孩子變得很快樂。閉幕式演出,家長們積極配合,買頭飾、配衣服,接送孩子彩排,沒有一個人誤點。背挺得,駝背。
上海海事大學35名學生參加閉幕式。海事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王威儀表示,學校一直重視本土文化教育,滬劇是重要組成部分。學校聘請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擔任客座教授,還請演員錢思劍指導師生們學戲,“不一定唱得字正腔圓,但是滬劇幫助大家更好地認識海派文化。作為上海曲調,滬劇在大學校園里流行,也增加了更多青春元素!
區別于以往的戲曲演出舞臺,此次閉幕式由一個中心舞臺和兩個副舞臺組成,半開放式的舞臺演出,拉近觀眾與演員們之間的距離,結合三維投影技術和燈光秀,讓整個舞臺更富有時尚感。整場演出在極具江南特色的《茉莉花》合唱中落下帷幕。
茅善玉感慨,“氣溫高,人氣更高。”南京、無錫、常州、蘇州的戲迷自費來滬參加滬劇節,閉幕式幾千人合唱,讓她沒想到喜歡滬劇的人那么多。明年滬劇節計劃分會場、走校園項目!斑@是前輩藝術家打下的基礎,我們沿著前人的路,如火如荼下基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們要讓滬劇在這塊土地根深葉茂!
據不完全統計,為期七天的滬劇節期間,共有近五千名來自四十多家國有、民營滬劇院團、滬劇沙龍和蘇州、無錫、常州、南京等地的滬劇團隊以及旗袍、中華太極等非遺表演的團隊參與演出。全市各滬劇院團將26場慰問演出帶進劇場、社區和基層,觀眾近兩萬名。本屆滬劇節還首次與上海慈善基金會聯合舉辦的“滬劇節志愿者日活動”,近30名演員組成的志愿者隊伍兵分四路來到了虹口、楊浦的社會福利院和社區街道為近千名老人們送去。滬劇名家深扎基層活動更是廣受贊揚,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茅善玉、著名滬劇演員錢思劍、朱儉、吉燕萍,青年演員錢瑩、朱麟飛、丁葉波以及北京大學在校學生和在滬校友組成的滬劇院參訪團,兵分三路來到浦東川沙、三林、宣橋,與愛好者面對面交流。
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董云虎出席閉幕式。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