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畔中國》節目立意民歌 鼓舞中國音樂走向世界
高長力肯定了節目在弘揚傳統文化上的貢獻,就節目立意民歌的主題加以贊賞,鼓舞中國音樂走向世界。
《耳畔中國》
5月25日,大型中國風音樂競唱類節目《耳畔中國》研討會在京舉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清華大學新聞與傳統學院,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部長、教育部長江學者高曉虹、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電視節目模式研究專家冷凇等專家學者,與雷佳、撈仔等節目嘉賓及主創團隊,就《耳畔中國》在首次“中國風”實踐方面總結了相關經驗。
高長力肯定了節目在弘揚傳統文化上的貢獻,就節目立意民歌的主題加以贊賞,并將《耳畔中國》與《詩詞大會》《見字如面》等文化節目未來創新模式展開探討。高曉虹也強調了該節目在頂層創意上的借鑒價值,他同時強調,在保有節目調性的基礎上,深化節目立意,推動新民歌在弘揚民族傳統文化上發揮的深遠影響。
堅定中國風實踐 弘揚民族優秀文化
《耳畔中國》制作組邀請了歌唱家蔡國慶擔任“耳畔召集人”,在節目中擔任串講一角;著名歌唱家閻維文、著名歌唱家雷佳,以及中國音樂學院院長、作曲家王黎光擔任專家評審團。與一般性競唱節目不同的是,節目組還邀請了曾在《百家講壇》授課、擔任《中國詩詞大會》評委的南京師范大學文學系教授酈波,以純粹、專業的音樂角度,對參賽歌曲背后的文化知識和淵源做解讀,擴充了一個音樂類競賽節目的文化深意。使觀眾在看節目的過程中,不僅能聽歌,還可以學到歌曲的文化背景,從而加深民歌在推廣傳統文化方面的積極意義。
目前熱播劇《歡樂頌》中的音樂制作人撈仔,也是《耳畔中國》音樂總監。他在研討會現場同時強調,“我們要影響中國新一代的年輕的優秀的音樂家來參與到我們這個節目當中來,為中國的民族音樂走向國際,真正在國際樂壇上有一席之地做自己最大的努力和奉獻。”
以優質內容強化綜合實力 做好文化品類輸出
本節目制作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總編輯莊保斌總結了《耳畔中國》在實踐節目內容方面的先進性,他指出,“一是看似‘高冷’的文化類節目能同時收獲市場認同和好口碑;二是想要做出叫好又叫座的文化類節目,必須符合觀眾的基本價值認同,從而實現情感上的趨同;三是要敏銳地把握時代潮流,尤其是關注年輕群體的興趣點,用他們更易接受的方式來包裝和傳播傳統文化。”
冷凇,也深度剖析了《耳畔中國》的模式創新、文化內核,稱贊節目彰顯出的“中國創造”和“中國精神”,“《耳畔中國》是一檔讓經典再度流行的節目”,他同時表示,《耳畔中國》表達了對祖先的敬仰、對文化的領悟、對審美的感知、對祖國的深愛和對生活的歌頌,推動了中國電視節目的創作改革。
引入新媒體宣傳作用 加強節目觀賞價值
高長力也表示,《耳畔中國》在文化類節目中具有一定實力,在啟發民族自信與認同感上有積極影響。但他也強調,節目播出時暴露的宣傳問題更需要引起制作單位相關重視,他建議制作單位關注新媒體在宣傳推廣上的價值,“新媒體的傳播規律是穿透的。”高長力同時主張以話題聯動節目熱點,深入更為廣泛的受眾群體,更好地發揮節目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影響。
尹鴻肯定了《耳畔中國》“不跟風、不逐流、差異化”的競爭策略,強調了該節目在呈現中華文化魅力、彰顯民族自信等方面的影響。但他同時還指出,《耳畔中國》作為一檔以傳統民歌為內核,將競唱演繹結合文化解讀的節目,應當更注重民歌生態化與節目創新感,引入互聯網短視頻概念,擴大節目宣傳力度。
冷凇也對《耳畔中國》提出相關改進意見,他表示,節目在賽制激烈程度上應有創新,引入“導師和民歌大腕的幫幫唱”環節,提高節目可看性。冷凇同時指出了節目在宣推上的待提升點,他希望節目組在未來制作期間“加強地面推廣和跨屏互動的宣推”,更好地提升節目宣傳力度,為文化類節目傳播樹立實踐規范。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