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國際樂器演奏日:“琴韻小鎮”黃橋奏響世界強音
2017“6·21國際樂器演奏日”開幕式在黃橋舉行
據介紹,“國際樂器演奏日”始于1981年,在這個節日,不分年齡、國別、專業,每一個人都可以在任何地點自由參加活動,分享音樂的快樂,目前已遍及世界120多個國家,成為全世界音樂愛好者的一個重要節日。去年“國際樂器演奏日”活動首次在我國舉行,今年再度掀起一股樂器演奏的熱潮,并將黃橋鎮設為本次活動的兩個主會場之一(另一個設在北京的金融街)。中國樂器協會副秘書長錢富民稱,“35支演奏團隊、2000多人演出陣容,觀摩人數預計5萬人,黃橋主會場活動是國內‘6·21活動’中最大規模的一次。”
輕工聯領導進行授旗儀式并宣布“6·21國際樂器演奏日”開幕
開幕式現場數百名兒童拉奏小提琴
不新鮮,農民也會拉小提琴
一把“提琴”,讓世界傾聽黃橋。但是讓黃橋人尷尬的是:“提琴之鄉曾經靜悄悄”。
黃橋鎮黨委書記耿元進解釋,以前黃橋人只會做小提琴,但是很少有人會拉小提琴,這被客商一度傳為笑談。一位美國客商還曾打趣黃橋當地一家最大的小提琴生產公司的總經理:“提琴之鄉聽不到琴聲,是不是你們連自己的產品都信不過?”用音樂改變生活,人人性音樂,人人會樂器,讓黃橋這個千年古鎮琴樂飛揚,耿元進說,現在拿慣了鋤頭的農民會拉小提琴,在黃橋已經不是新鮮事。
《茉莉花》、《藍色多瑙河》……一首首樂曲在湖邊響起,有七八歲的孩子,有農民,也有國內外藝術家。
小型露天音樂會給市民帶來了一場聽覺盛宴
“黃橋是全國聞名的‘提琴之鄉’,黃橋人不僅要會造琴,還要會拉琴、會品琴,讓黃橋由提琴‘制造之鄉’向‘藝術之鄉’轉變。通過精心培育提琴文化來提高提琴品質,叫響黃橋小提琴的文化品牌。”黃橋鎮鎮長王曉云說。為讓提琴聲在全鎮飛揚起來,鎮里花了許多心思。連續8年舉辦了“鳳靈提琴之夜”呂思清名琴名曲音樂會。鳳靈集團率先與泰興歌劇團合作成立了“鳳靈文化藝術中心”,開設了提琴、鋼琴、吉他、古箏、舞蹈等專業課程,10多年來已累計培訓各類學員6000多人次。通過培訓,有了弦樂鑒賞能力的提琴制作工學會了從過去的用力干活轉變為用心造琴。
工人正在給小提琴進行“修光”工序
據介紹,幾年前,黃橋鎮制定了《普及樂器藝術教育的實施辦法》,從小學二年級抓起,并推出了“一校一品”和“一校多品”的獎勵政策和考核辦法,有效的推動了樂器藝術的普及教育,讓未來的小鎮人人懂音樂、個個會器樂,加快建成“以提琴為源、樂器為業、音樂為魂”的魅力小鎮。如今,全鎮有上萬人學過小提琴,有工人,有農民,更多的是學生。
“琴韻小鎮”要打造世界最大樂器生產基地
黃橋樂器產業起源于上世紀60年代末,以提琴產業為主導,向吉他、鋼琴、古箏、手風琴、管樂等多系列樂器方向發展。目前全鎮擁有各類樂器生產企業230多家,被譽為“中國提琴產業之都”。全鎮年產各類提琴70萬只,分別占全國總量的70%、世界總量的30%。
外國樂師試奏黃橋生產的大提琴
近年來,黃橋在挖掘音樂文化的同時,還集中發展樂器文化產業。2012年起全力打造“中國黃橋樂器文化產業園”工作成為黃橋樂器產業的頭等大事,按照“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工作思路,五年來黃橋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琴韻小鎮”是古鎮黃橋的新名片和產業集聚的新平臺,今年5月,成功入圍江蘇省首批25家特色小鎮創建單位之一。王曉云稱,琴韻小鎮將投資48億元建設,黃橋鎮將圍繞樂器產業鏈的前后延伸,充分發揮“中國提琴產業之都”的蝴蝶效應,創新體制機制,積極做好“產、學、研、商、文、創、景、游”八大文章,打造“有琴有韻”的小鎮,使小鎮成為全國樂器生產的集聚地、樂器文化的集錦地、樂器人才的集匯地、樂器營銷的集散地、樂器服務的集成地、樂器旅游的集結地。
“琴韻小鎮”位于黃橋新城、古鎮、經濟開發區結合部,規劃面積為3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1.2平方公里。重點建設“一湖一廳兩片區”,即音樂湖、小鎮客廳、樂器產業集聚區和琴韻文化拓展區。400畝音樂生態湖形似一把小提琴,并配建蘇中地區規模最大的音樂噴泉,同時樂器文化旅游與古鎮、紅色、生態休閑旅游融合互動,形成了黃橋旅游業的四大板塊,黃橋鎮獲評“長三角最佳慢生活旅游目的地”和“第二屆中國最具價值文化旅游目的地”,來黃橋旅游人數已突破150萬人。
王曉云透露,力爭到2021年,琴韻小鎮將聚集樂器企業300家,形成百億元年產規模,打造全國乃至世界最大的樂器生產基地,全鎮年接待旅游人次也將達到300萬,實現旅游總收入16億元,成為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國際性魅力小鎮。(孫杰 徐界平 毛麗萍/文 席航飛/圖)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