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獎得主郝苗:年輕歌手要唱好民族音樂作品
郝苗
第十一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近日在廣州謝幕,王澤南、于海洋、程皓如、陳學弘等20名選手獲獎。本屆金鐘獎評獎期間,往屆金鐘獎得主舉辦了一場“金鐘之星”音樂會,參加演出的中國音樂學院副教授郝苗表示,希望年輕歌手一定要唱好民族歌曲。
十年后郝苗回到老地方
當天的音樂會,青年指揮家林大葉揮棒深圳交響樂團以一曲歡快熱烈的管弦樂《金蛇狂舞》拉開序幕。音樂會之所以命名為“金鐘之星”,是因為參演的歌唱家演奏家都是往屆金鐘獎的金獎得主,其中既有王傳越、郝苗、王麗達、吳娜、張學樑等極具實力的青年歌唱家,也有劉樂、譚小棠、岳麟、孫凰等器樂演奏家。現場,每位青年藝術家都拿出自己看家本領,將《今夜無人入睡》《跟你走》等眾多中外音樂作品一一展示給觀眾,不時地博得陣陣掌聲。其中,青年女高音、中國音樂學院副教授郝苗更是以歌劇《唐卡洛》中的極具難度的詠嘆調《不幸的恩賜》技驚四座,此外她還聲情并茂的演繹了《我愛你中國》句句撥動人心。這位從德國留學載譽歸來的聲樂博士,十年前曾經在這個城市獲得第六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的美聲組金獎,十年后她回到老地方近乎完美的展現了她日益精湛的唱功和飽滿的藝術表現力。尤其是,在《不幸的恩賜》中郝苗毫不費力的高音極具爆發力,令人聞之大呼過癮。
要準備適合的曲目參賽
并非每一位參加金鐘獎的選手都可以一蹴而就的捧得這個中國音樂的最高獎項,郝苗當年則是連續參加了兩屆才最終得償所愿。作為過來人,同時也作為音樂學院的教師,郝苗跟參賽的選手們分享了當年自己的獲獎心得。她說:“我第一次參加金鐘獎是我大四那年,那一次只獲得了銅獎。獲得金獎是在我讀研究生的時候。兩次參賽心境不一樣,第一次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對于曲目的選擇、聲音的把控以及藝術的表現力都沒有定力,只是覺得在作品選擇上要多么大多么輝煌多么炫技。但是第二次參賽就不一樣了,心里開始有壓力了,這時候我意識到演繹歌曲一定要絲絲入扣打動人心,最重要的是要選擇自己能夠駕馭同時又適合自己嗓音音色和性格特點的作品。”郝苗回憶,2007年自己選擇了一首作曲家禹永一先生創作的《故鄉雨》,當時評委一致認為她把這首老歌唱出新的感覺來,“雖然我唱了很多西洋藝術歌曲或者歌劇詠嘆調,在語言和風格上能夠很好的把握。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在演繹中國民族音樂作品的過程中如何把握它的民族性和風格的多樣性,利用掌握的西洋音樂技巧將這些元素傳遞給聽眾。”對于那些參賽的學生,郝苗的建議是:歌不需要大,但要適合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唱出歌曲的內涵和情感。
一定要唱好民族音樂作品
在德國紐倫堡國立音樂學院留學期間,郝苗不但出色的完成博士學業,同時也在歌劇舞臺上初露鋒芒。2014應奧地利著名指揮家Gustav Kuhn先生邀請,參加紀念終身成就音樂家瓦格納音樂節,出演瓦格納的歌劇《尼布龍根的指環》、威爾第歌劇《游吟詩人》中戲劇女中音角色Azucena。赴德國慕尼黑參演威爾第的歌劇《唐,卡洛》,飾演劇中戲劇女中音角色Eboli。莫扎特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女人心》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等多部作品。在當地的報刊雜志上,音樂評論家們譽為“最有魅力的聲音最有潛智的青年戲劇女中音歌唱家”。這兩年,在國家大劇院她也相繼出演了《這里黎明靜悄悄》和《蘭花花》兩部民族歌劇。“演了西洋歌劇、演了民族歌劇之后,我最深的感受就是‘真聽真看真感受’才能感動別人。現在有的學生能唱威爾第和普契尼就覺得自己了不起,以為自己能唱大歌就可勁兒掄。”郝苗認為,這兩年金鐘獎在參賽作品中的民族作品大大增強了,“我們不能連自己的語言都唱不好,就去唱西洋歌劇。作為中國人就得把中國話說好中國歌唱好,然后你才能把別的人的東西學來,最終做到洋為中用。”
即將開啟個人演唱會
出國留學,學成歸來,重回大學,教書育人,這是當年拿了金鐘獎之后郝苗的基本生活軌跡。這十年間,行事低調的她幾乎消失在公眾的視野里。不過,最近她開始有點新想法,打算開一場個人音樂會,也算是對自己多年學藝從藝的總結。“十年間,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于藝術和人生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十年前,我從羊城起步,正式走上了藝術之路。十年后,我回到老地方,我想我該以這里開始一個新的起點。”郝苗透露,明年初,還是在廣州,她將舉辦這場音樂會,把自己多年來積累的中外藝術歌曲以及自己演過的歌劇中的詠嘆調,進行精選之后唱給喜歡自己的觀眾,以此回饋大家對于自己的支持。最令她興奮的是,到時候將有三位國內聲樂界的大咖歌唱家為自己助陣,并演繹最拿手的音樂作品。至于三位大咖的身份,郝苗覺得賣個關子,到時候會令人大吃一驚。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