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佳教授獨唱音樂會在西安音樂學院藝術中心音樂廳舉辦
2017年11月18日,張寧佳教授獨唱音樂會在西安音樂學院藝術中心音樂廳舉辦。著名作曲家、原中國音協主席、陜西省文聯主席趙季平、西安音樂學院院長王真教授、副院長馮力斌教授、陜西音協主席尚飛林等領導同志,以及聲樂界、作曲界、音樂學界的名師、名家蒞臨音樂會現場。
張寧佳教授自幼學習川劇,上世紀八十年代成為振興川劇的領軍人物。后在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方向求索和耕耘。在多年的教學、表演實踐過程中,她深諳傳統音樂精髓又融貫中西,對傳統與當代、藝術作品與民間音樂之間風格的駕馭把握游刃有余。
音樂會由聲樂系王穎副教授擔任主持,張一舟擔任整場音樂會鋼琴藝術指導。音樂會涵蓋了中國經典古詩詞(趙季平古詩詞藝術歌曲)、中國經典藝術歌曲、中國經典歌劇、中國傳統戲曲(川劇)。張寧佳教授結合了她多年的舞臺藝術實踐和教學實踐,以她個人對聲樂藝術的審美和潛心鉆研,用不同的聲音姿態為作品塑型,深刻反映詞曲作家的創作精髓,進而體現了其植根中國傳統文化、匯貫中西的教學理念與聲樂表演觀念。
音樂會的上半場,張寧佳教授演唱了十余首由趙季平先生創作的古詩詞作品,其中《別董大》、《陽關三疊》、《清平調三首》、《峨眉山月歌》、《靜夜思》等作品結構短小、旋律線條簡明。張老師曾在教學過程中與同學們就這幾部作品進行過較為深入的溝通,她認為趙季平先生用簡潔、淡雅、質樸的旋律線條,為一首首不朽的詩篇譜曲,目的是為演唱者提供寬泛的二度創作空間,也希望演唱者重視對文化修養的不斷研修,進而提升演唱品質。懷著如此的想法,音樂會中的張寧佳教授含辭傾吐、氣若幽蘭,個別唱句的處理加入了戲曲的行腔,感情細膩、婉轉而不失堅韌,很好的詮釋了詩詞及文人的心境與情懷。
而《幽蘭操》、《關雎》、《唐多令·惜別》、《終南別業》等作品則結構較大、意境深遠,是趙季平先生近些年創作的具有較高藝術難度的聲樂作品,不僅對歌者的氣息、技巧、韻味等方面具有較大挑戰,同時更要求歌者具有較深的文學素養,對于古詩詞具有深入且獨特的理解力。其中如《幽蘭操》、《關雎》已在各大藝術院校成為備受青睞的演唱曲目;《終南別業》和《惜別》這兩首作品,張寧佳教授于最近剛剛為黑膠唱片錄制完畢,而此次音樂會則是第一次用鋼琴伴奏進行演唱,由趙季平先生的學生、西安音樂學院作曲系青年教師雒鵬翔博士為此兩首作品精心編配的鋼琴伴奏。演唱中,張寧佳教授將傳統文化中深涵的氣、韻、神、腔展現的淋漓盡致,將趙季平先生對于中國古典文學的理解一一詠唱出來。
音樂會下半場,張寧佳教授的表演更彰顯大氣、凸顯風格的多面性。從經典藝術歌曲《歲月悠悠》、《黃河怨》,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新編康定情歌》、《故鄉是北京》,再到經典歌劇選段《恨是高山愁是海》,以及川劇高腔唱段《百般冤仇萬丈深》,她以科學聲音技術為依托,歌唱語言的講究與聲情并茂的情感和諧流暢,使不同風格的作品展示出其獨特魅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張寧佳教授演唱的川劇高腔《芙蓉花仙》中的核心唱段《百般冤仇萬丈深》將整場音樂會推向了高潮。由張老師主演的這部《芙蓉花仙》曾在1984年被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拍攝成戲曲故事片,同年登上了北京人民大會堂和中南海淮仁堂,成為了四川省重要的戲曲文化名片。高腔是川劇中最具代表性的聲腔藝術,不用管弦樂隊伴奏,只需要五人打擊樂小組,以及一位領腔者唱出曲牌供演唱者自由發揮,從而共同完成唱段,對于演唱者的音準、技巧要求極高。為了完整地展現傳統戲曲之美,也為了回顧和感恩傳統藝術對她的滋養,張寧佳教授特別邀請到了當年與她一起同甘共苦的肖鳳英(幫腔)、路齊新(幫腔)、陳勇(司鼓兼指揮)、王耀春(缽)、牛志洪(堂鼓)、王躍(大鑼)等六位川劇表演藝術們同臺表演,唱腔、樂隊與身段的完美結合,充分地再現了張老師當年的舞臺風華,也讓觀眾們現場品味到了地方戲曲的耐人尋味。
音樂會返場,張寧佳教授選擇了亨德爾創作的著名歌劇選段Lascia chio Pianga(《請讓我痛哭吧》),在細膩且充滿內在力量的聲音中,展現出了她多年實踐教學的深厚積累。
整場音樂會樸素唯美,圓滿成功。不僅是張寧佳教授教學實踐與表演實踐成果的精彩呈現,而她對歌唱藝術執著追求的精神也鼓舞著大家。同時,音樂會也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的發言中提及的“堅定文化自信,用文藝振奮民族精神,勇于創新,用精湛的藝術推動文化創新發展”思想的踐行,更是一個一線教育工作者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所體現出的責任和擔當。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