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美國巡演 奏出新旋律講好中國故事
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在舊金山站巡演。
11月7日,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圓滿完成了為期11天的美國巡演。在音樂總監呂嘉的帶領下,鋼琴家張昊辰、琵琶演奏家吳蠻、小提琴家寧峰及大提琴家戈蒂耶·卡普松,在芝加哥、紐約、費城、教堂山、舊金山、安娜堡的各大地標性音樂廳登臺亮相。這支中國新生代交響樂團呈現了7部中西交融的作品,上演了6場看點各異的音樂會,且均列入各地主辦機構2017—2018演出季。早在樂團抵達芝加哥之前,首站演出門票就已售罄。巡演在國家大劇院開幕10周年前夕舉行,也被正式列入中美社會與人文對話成果清單。
西方“語言”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中國文化又如何增加國際傳播力?巡演留下了不少經驗和思考。
用交響樂的形式演繹中國色彩濃郁的作品
美國紐約的夜,總是色彩斑斕。在這個世界文化交匯的中心,歌劇、戲劇、音樂劇、音樂會在城市各個角落上演,藝術也在這里得到了最直接的檢驗和反饋。
當地時間10月30日晚,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在呂嘉的帶領下,登上卡內基音樂廳。曲目包括作曲家陳其鋼的管弦樂隊變奏曲《亂彈》、“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金獎得主張昊辰攜手樂團演奏中國經典鋼琴協奏曲《黃河》以及西貝柳斯的《D大調第二交響曲》。這些極富中國色彩的作品亮相紐約主流音樂廳,能否得到紐約觀眾的認可?年輕的樂手們心里也沒有底。
事實證明,擔心是多余的。《亂彈》以不斷的律動、短小動機的跳躍以及在反復中聚積起來的力量,贏得陣陣喝彩。一位美國觀眾表示,“很喜歡《亂彈》中的中國打擊樂器的表現形式,有一些京劇的元素在里面,非常中國風。”在樂團的演繹下,《黃河》仿佛呈現了船工在激流巨浪中奮勇向前的緊張場面、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追溯,現場掌聲持久不息。在樂團首席李喆看來,這些作品以中國傳統文化史為核心,又具有國際化的品位。“從現場的回應就知道,觀眾喜歡!”
此次巡演中,中國曲目和作品成為鮮明特色和最大亮點。除了勃拉姆斯《e小調第四交響曲》及西貝柳斯《D大調第二交響曲》兩部西方作品,民族精神音樂寫照的《黃河》、趙季平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陳其鋼的《亂彈》和《逝去的時光》、琵琶作品《琵琶與弦樂隊協奏曲》也都在美國主流音樂廳奏響。在呂嘉看來,此次巡演是“東方與西方兼備,經典與新作交織”,真正體現了帶著中國文化和中國形象走向國際舞臺的用意。
值得一提的是,巡演的7部作品中,有3部是在美國首演。《亂彈》是陳其鋼寫給英年早逝兒子的作品,但作品的總基調并沒有悲傷,而是帶聽眾參與了一場燦爛的生命旅行。大提琴與樂隊協奏曲《逝去的時光》系陳其鋼20年前舊作,在費城和教堂山兩次奏響。此外,由國家大劇院與悉尼交響樂團等聯合委約,趙季平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奏響芝加哥、費城和教堂山的音樂廳。趙季平說,這部作品的音樂語言具有濃郁的中國色彩,它能為中國觀眾所接受喜歡,同時也可以通過音樂語言與世界對話。“希望表達人類的博愛與情懷,講述所有跌宕起伏終將歸于平和的包容之道。”
這些“新旋律”中蘊含的豐富音樂色彩展現了中國音樂家在創作風格上的多種可能性,彰顯出中國音樂在當代國際樂壇中的重要影響力。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總經理任小瓏說,把作品委約與國際巡演進行如此緊密的結合,一手抓好當代中國作品創作,一手促進中國作品走向世界,不僅為中國當代嚴肅藝術創作注入新的傳播動力,而且可以讓中國文化通過主流渠道轉為世界語言并登上世界舞臺。
走進社區、學校與當地民眾分享中國音樂
當地時間11月1日,費城自由廣場圓形大廳,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八重奏在熱鬧的市中心舉辦了公益音樂會。當美妙的音樂響起,行人們駐足停留。音樂會的前兩個曲目分別演奏了杰瑞·博克的《屋頂上的小提琴手》、約翰·施特勞斯的《閑聊波爾卡》。當八重奏演奏起鮑元愷的《炎黃風情樂曲》,茅沅、劉鐵山的《瑤族舞曲》等曲目時,極具中國特色的曲調更是吸引了人們的注意,贏得了熱烈的掌聲。《小放牛》《小河淌水》《繡荷包》《無錫景》《拔根蘆柴花》等帶有中國地域特色的音樂飄蕩在圓形大廳。美國的朗杰夫婦說,“很喜歡中國音樂曲調,聽上去讓人很放松。”一直站著聽完演出的費城交響樂團副總裁瑞恩·弗洛說,“這與費城交響樂團在進行世界巡演時,習慣于盡可能在正式演出之外,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將音樂呈現給當地人的傳統十分一致。”
作為美國久負盛名的樂團之一,費城交響樂團早在1973年就曾到中國訪問并演出,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為中美關系和雙邊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自2012年國家大劇院與美國費城交響樂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以來,雙方緊密合作,攜手舉辦了一系列高規格、高水準的中美藝術交流活動。隨著交流的深入,國家大劇院更為主動地“走出去”。與費城交響樂團等國外名團來中國演出時開展普及推廣活動相類似,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也借巡演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將“中國之聲”傳到國外的普通民眾中間。在紐約,樂團面向卡內基音樂廳的資深會員舉辦公開彩排活動;在舊金山,樂團的音樂家們深入當地華人社區;在安娜堡則與當地的大學生們展開近距離互動……
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助理指揮袁丁還來到費城創意與表演藝術高中,指揮費城中學生樂團的排練。這是袁丁第一次指揮美國學生樂團排練,在他看來,“排練職業樂團,指揮只需要表達出需要什么,職業樂團就會向這個目標進發。但是排練學生樂團,指揮表達訴求后,需要引導學生們,告訴他們如何達到目標。這是最大的區別。”在排練過程中,袁丁用了演唱、模仿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學生立刻做出有效改善,排練結束后,學生們用掌聲與歡呼聲表達了對指揮的認可。
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董事長陳戈介紹,作為國家藝術基金2017年度資助項目,本次巡演既要確保音樂會取得最完美的呈現效果,還要擔負起國家文化使者的責任。“一方面在巡演各站參與若干社區藝術交流活動,把國際文化交流工作做到人與人的交流層面上去,一方面與各主辦藝術機構共商未來合作大計,借此契機長效推動雙向對等的國際文化交流。”
樂團的成長和提升也是文化自信增強的寫照
琵琶聲起,與交響樂遙相呼應,既有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清脆,又有恢宏和諧的混響……巡演中,5次獲得美國格萊美唱片最佳演奏和最佳世界音樂專輯獎提名的著名琵琶演奏家吳蠻帶來了《琵琶與弦樂隊協奏曲》,演繹了琵琶和弦樂的奇妙“化學反應”。
2017年是美國作曲家盧·哈里森誕辰100周年,吳蠻演奏了哈里森為她而作的《琵琶與弦樂隊協奏曲》,這也是作曲家生前最后一首大型作品。哈里森顛覆性地將琵琶與西方交響樂相融合,巧妙地以一把琵琶之力抗衡交響樂團,充分展現了中國琵琶的古典之美。吳蠻說:“我們帶著自己的音樂文化去跟美國觀眾分享,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自信的體現。”
自信,也是李喆對此次巡演的最大感受。這是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第二次美國巡演。2014年,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就在北美7城巡演。這支成立于2010年,樂手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年輕樂團,展示了中國新生代的風采和面貌。“經過幾年歷練,樂團在主流舞臺的自信加強了,演奏狀態和心理狀態都更為從容。”李喆說。
樂團的變化和提升,是文化軟實力提升、文化自信增強的一個寫照。通過呈現中國曲目和音樂,展示中國當今樂壇的面貌,并借此促進與眾多國際藝術機構的對等雙向合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綜合品質的提升做出積極的示范作用,更是讓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促進文明互鑒。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公使銜文化參贊李鴻說,“以西方交響樂的形式表達出了中國內涵,其中的中國元素非常打動人心,觀眾被深深地感染。如今走出國門的表演藝術團體越來越多,如何真正打動國外觀眾的心,國家大劇院在這一方面做得十分出色。”
國家大劇院陳平院長認為,樂團在國家大劇院成立10周年之際再次走出國門,就是要切實作為國家的文化使者去彰顯新時代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既要體現世界經典的中國詮釋,也要體現中國文化的世界表達,以樂團卓越的藝術表現折射國家大劇院的十年輝煌成就,折射整個國家在文化藝術領域的發展與變化,并以此向世界展現充滿時代風貌的中國形象和具有全球價值的中國文化。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