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是我年輕的時候寫的,當我的頭發白了,就寫了這首《流星》,做為對應。”在唱響歌曲《流星》之前,胡德夫這樣說,似告白,也似感嘆。
21日晚間,天津大劇院“降噪”搖滾民謠系列音樂會迎來第三場,來自寶島臺灣的著名歌手胡德夫為大陸歌迷們帶來了一個難忘的民謠之夜。一臺鋼琴,一個人,追光下,白發的胡德夫凝神唱著。
胡德夫1950年生于臺灣臺東,是具臺灣卑南族、排灣族血統的音樂家。曾就讀臺灣大學外文系,于大三那年因病休學。被媒體譽為“臺灣民歌之父”。他的歌曲《太平洋的風》曾獲2006年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最佳年度歌曲。
“初看春花紅/轉眼已成冬/匆匆匆匆/一年容易又到頭/韶光逝去無影蹤”胡德夫年輕時就感嘆歲月易逝,一轉眼卻“霜雪滿頭”。“人生短促如朝露,聚沫幻滅/但人生總要留下一些美麗/就像帶著光芒的流星/剎那劃過黑暗的天空。”胡德夫在《流星》中這樣唱到。
從黑發到白發,是一段長長的歲月。胡德夫的故事很長,從臺北六福客棧駐唱起步,再到臺灣民歌時代嶄露頭角,其間數十年胡德夫曾全心投入,為少數民族爭取權益。近年開始,才開始稍稍放松,四處唱歌。
從彼岸到此岸,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從傳說中的“天生歌者”,到真正看到面容,胡德夫已從“牛背上的小孩”直接變成“白發老翁”,真是時光太匆匆。
半個世紀的漂泊,胡德夫唱盡鄉愁。他不是坐在家里憑空想象天馬行空的創作人,幾乎每首歌都是他親歷的人與事,都有著他的“歲月和山河”。《牛背上的小孩》是他的童年,《大武山美麗的媽媽》唱給母親,《美麗的稻穗》是唱故鄉的記憶,而《楓葉》是記錄初戀,《匆匆》和《流星》寫歲月,這些歌連起來就是胡德夫的人生。
當晚在天津的演出中,胡德夫每次唱起這些老歌,總是說會想起一位故人。在唱《橄欖樹》以前,胡德夫言及“音樂大師”李泰祥說:“他是臺灣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對我恩重如山,影響深遠,今晚,我唱這首《橄欖樹》,用他告訴我的方法。”
歲月匆匆,除了對山谷、太平洋的懷念,66歲的胡德夫對生活過的一切都格外珍惜,也有了更多的感悟。為此他寫下了隨筆《我們都是趕路人》。他說:“改變我的人和地方、事情很多。故鄉原來不止是山谷和暖風,我去過的地方也是故鄉。”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