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棉杯”2016廣州流行合唱大賽決賽暨頒獎儀式在星海音樂廳舉行
4月29日,“紅棉杯”2016廣州流行合唱大賽決賽暨頒獎儀式在星海音樂廳舉行。本次大賽由廣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廣州市音樂家協會、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等單位主辦,是音樂界第一次專業的流行合唱比賽。自今年2月26日在廣州新聞中心召開新聞發布會啟動以來,受到了音樂界的關注和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到4月15日報名截止日共收到來自廣東省乃至全國其他省市的參賽報名視頻共100多部,經過觀看視頻初選出36支團隊后進行2選1的分組復賽表演,最終在今天晚上有18支決賽隊伍亮相星海音樂廳,分為組合及A cappella 組、流行唱法組、其它唱法組三個組別為評委和觀眾獻上現場精彩表演,角逐最后的殊榮。廣州市委宣傳部、廣東省、廣州市文聯及廣州市總工會、團廣州市委等單位的領導出席了活動,參加決賽、復賽的演出隊伍及音樂界的代表欣賞了現場精彩的決賽表演。 華南師范大學男聲合唱團、Resound、汕頭市合唱團分別獲得組合及流行唱法組、A cappella 組、其它唱法組三個組別金獎,汕頭市合唱團獲得全場大獎。
實力不凡,精彩紛呈
一是參與面廣,上百支隊伍競技。本次大賽采取網上在線報名與網絡傳送參賽視頻的組織參賽方式,跟隨信息網絡時代的發展形勢,提供便捷綠色通道,使大賽的影響力、參與面超出主辦方預期的想象,參賽隊伍達到上百支。參賽對伍除了廣州地區的合唱團隊積極參與外,全省各地甚至是江西也有不少的團隊踴躍參賽,參賽各團隊年齡跨度很大,從初中到老年隊都有。其中大學生參賽隊占了至少三分之一以上的比重。復賽采用現場表演形式,共用36支入圍,現場表演人數達近千人。
二是合唱形式多樣,專業水平高。本次大賽各組別隊伍的整體水平較高,訓練和發揮都非常不錯,既有傳統合唱曲目進行流行音樂演唱改編,又有世界流行的A cappella 組合表演。特別是大學生團隊的表現很有活力,年輕人對流行音樂接受得比較快,又有合唱專業功底,表演上無論從改編演唱,隊形變換到服飾搭配,都有很高的欣賞性。
三是注重民族文化元素,唱響中國聲音。為了弘揚中國優秀文化,本次比賽規定復賽現場演出曲目2首,其中1首必須是中文歌曲,改變了以往很多合唱比賽外語歌曲占了多數的情況。本次大賽除了眾多改編作品,也有原創作品參賽。許多的參賽隊伍更是選擇改編像《濤聲依舊》等有中國傳統韻味的流行歌曲作為比賽曲目,其中參賽的汕頭市合唱團用潮劇改編成流行合唱作品表演,為方言變成流行歌曲的探索提供了創新形式的有益探索。為了鼓勵創作,大賽專門設立了最佳合唱改編獎、最佳原創作品獎、最佳伴奏獎、最佳指揮獎等單項獎。
四是以賽促學,交流互進。初評、復賽、決賽評委都由省市著名音樂家擔任。決賽評委有: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常務副主席, 廣州市音樂家協會主席、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主席、本次大賽評委會主任、著名詞曲作家陳小奇老師;廣東省音樂家協會主席,著名作曲家劉長安老師;中國唱片總公司原音樂總監,著名作曲家馬小南老師;廣州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流行音樂協會主席,著名作曲家高翔老師;中國合唱協會常務理事、廣州市合唱協會會長,著名指揮家苗向陽老師。
參賽隊員們表示,在比賽中評委們給予了他們很多音樂專業的指導,收獲非淺;同時這次比賽更是一個合唱藝術的交流平臺,同臺競技,互相交流。
全力推動,創新探索
廣州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李鵬程表示,廣州作為中國流行音樂最早的重要基地,曾經引領、推動了中國流行音樂的蓬勃發展,為中國流行音樂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3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需要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一個時代的文化命脈需要永不停頓的探索與前行。從普及度和參與度來看,廣州在合唱在全國名列前茅,曾在2012年被世界合唱理事會授予“世界合唱之都”稱號。廣州市文聯組織音樂社會團體共同舉辦“紅棉杯”2016廣州流行合唱大賽活動,目的是為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文藝座談會的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關于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藝”要求,積極踐行“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的使命,通過將流行音樂的時代性與合唱藝術的大眾性進行別開生面的藝術融合,通過不斷的創新探索,將“紅棉杯”流行音樂活動逐步打造成為立足廣州、輻射全國,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音樂盛會和城市文化名片。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